三四年前,国产创新药企业进军百亿PD-1市场,PD-1“四小龙”横空出世,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分别拿着各自适应症陆续上升,到了2022年,经历过医保谈判后,四者销售额合计依然有约80亿元。
那么随着PD-1国产企业越来越多,四小龙除了拓展适应症外,还有的一个扩大销售规模的渠道就是“出海”,全球PD-1重磅药物规模达到350多亿美元。
作为国产PD-1第一家上市的君实生物,也成为当前第一家出海的PD-1公司。
君实生物于10月30日发布公告,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用于鼻咽癌的两项适应症获得美国FDA上市申请,成为美国首款且唯一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也是FDA批准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款药的市场潜力。
国外市场,结合美国鼻咽癌治疗人数和君实生物在PD-1的独家市场地位,君实生物自身表示,美国每年约有2000例鼻咽癌新发患者,预估鼻咽癌适应症在美国的年销售峰值是2亿美元,也就是约14亿元人民币。
那么结合药品放量情况可知,君实生物现在年度营收也不过10多亿,未来一两年内预计将对企业业绩带来明显提振。
而这仅是在美国市场的一种适应症,特瑞普利单抗当前在国内已经获批了8项适应症上市和两项适应症在受理,后期对于特瑞普利单抗,君实生物还将拓宽其他市场,如欧盟、东南亚、澳大利亚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药的价值。
君实生物此次在美国获批较快的原因是因为其在美国开展了临床试验,并且获得了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
顾名思义,突破性疗法是指那些被开发用于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且初步临床试验表明,在一个或多个有临床意义的终点指标上,该药较现有疗法有显著改善。
比较有代表性的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国产创新药,还有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等,与此同时其他三小龙的PD-1均没有获得此认定,间接体现出君实生物这款药的竞争力。
那么为什么君实生物是四小龙中销售额最低的那一个呢?
据悉,2022年,四小龙一共营收约80亿元,其中君实生物销售额仅有7.36亿元,对此,一方面是因为君实生物的这款产品适应症不够多,一直到2023年上半年,这款产品才有6类适应症,且上半年新上市项目为零,今年下半年增添了两款新适应症,另一方面是因为已上市的适应症不够大,小适应症先进了医保,而大适应症还没有放量,就比如说小癌种的黑色素瘤进了医保,而肺癌中的非小细胞肺癌因为获批晚还没有进医保,另外,鼻咽癌的三线治疗适应症进了医保,而最常用的一线治疗适应症也还没有进。
所以,君实生物的PD-1产品销售规模较低不是产品的问题;
而从最近两年的数据来说,PD-1产品仍在快速放量阶段。
继2022年实现营收7.36亿元,同比增长78.77%后,2023年前三季度,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于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约6.68亿元,同比增长约67.8%。
那么随着适应症越来越多,今年年底又将有新的适应症进入医保,并且有望在出海的助力下持续维持高增长趋势。
君实生物在2023年半年报对特瑞普利单抗各适应症披露情况如下图,除已获批和受理管线外,仍有在研适应症,而在一些小适应症上还能和其他国产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
那么单靠PD-1能否拯救君实生物?或者说,君实生物除了PD-1,还有什么?
首先,由PD-1来说,特瑞普利单抗海外营收天花板至少能到14亿元(2亿美元),国内管线30-50亿元都有可能。
机构当前对特瑞普利单抗和君实整体业绩预测都比较乐观,其中特瑞普利单抗未来预测天花板营收能到约50亿元;此外,君实生物24年、25年的营收预期则到了29.56亿元、40.7亿元。
截至2023年三季报,君实生物业绩虽然不太好,但主要和去年获得的技术许可及特许权使用收入有关;
但同时根据许可协议可知,在收到了“首付款”后,产品授权后还有里程碑付款,也就是说,未来公司还有技术授权费收入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另外,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PD-1产品外,君实生物也有一些其他产品管线,就比如说已经把一些地区的技术权利授权出去的,JS006(抗TIGIT单抗),国内外尚无同类靶点产品获批上市,所以具有一定潜力,但君实生物的这款药也还在临床I期。
除此之外还有预期比较高的,处于商业化阶段的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在国际多中心均处于临床III期的抗BTLA单抗、国内已经在上市受理阶段的昂戈瑞西单抗等,这些项目也都能为君实生物的未来业绩提供支撑。
最后,做个总结。
不得不承认,因为创新药公司也没有业绩,所以用市销率作为相对估值参考,通过对比恒瑞和百济,且在当下业绩表现下,君实生物的当前估值确实不算低;
但与此同时,经过一定分析,我认为君实生物还有良好预期,等待业绩的释放,或许到四季度,今年年报和明年一季度发出就会出现不错的拐点。
另外,从君实当前获得的成绩以及研发投入角度来说,君实长期也是值得关注的,过去5年,君实的营收由5400多万增长至2022年的14.53亿,暴增了27倍,研发投入也由当年的2.75亿元,增长至23.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