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共同基金? 等案非常简单:参看它上一年,上一个季度乃至一固的业绩。当然,宣传共同基金的广告也有一定的参照性。
但当落实到最终选择时,我们却会受到“追逐回报行为“的影响,前-年业绩骄人的共同基金在第.年总会成为投资市场上的抢手货。
此处的“业绩”指的是除去风险、费用,税收,且忽略与其他基准(例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对比的绝对业绩。哪怕基金只赚了一丁点几钱,我们就自以为这个投资非常成功,而对一路飙涨的标准普尔指数熟视无睹。反过来,基金稍微赔了一点,我们就心灰意冷,殊不知其他投资I具的表现更加糟糕。
在参考业绩做出投资选择之后,我们原本的“投资心态”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我们内在的情性和消极情绪迅速占了上风。开户之后的我们便坐视不管,即便基金下跌,我们也懒得采取行动,任其发霉生锈。即便在自己的投资组合里,多教投资者也不会根据业绩的变化重新配置基金比例。由此可见,“追逐回报行为"只有一种结果:我们把新的资产投进了业绩良好的基金,旧的资产却留给了业绩不佳的基金管理人。用一个冷笑话来形容就是:路进“蟑螂屋”一有进无出。
无论是极其天真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无比的机构投资者,无不展现出根深蒂固的迫逐回报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本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巨大收益的对冲基金在10年之后才大受欢迎,虽然距对冲基金黄金时代的到来还有待时日,理财顾问们]在接受调查时,纷纷表示自己不是追逐回报者。然而,哈佛商学院的丹尼尔博格斯特莱斯(Daniel Bestesser)经过对其投资选择的一番分析,发现了理财顾问们追逐回报的许多证据。同时,众所周知,追逐回报也是个人投资者选择共同基金的驱动力。
迫逐回报的策略本身并不坏。很多情况下,了解投资的业绩纪录是非常有价值的。即便如此,正如基金投资说明书所警告的那样:“以往的收益并不确保日后的收益”。那么,共同基金的以往收益能预示其日后收益吗?能!不过,和我们想象的方式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