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讲过了,不能过于看重管理层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对管理层进行了大换血的公司而言,仍有必要特别加以留意。因为,更换管理层背后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管理层本身,很有可能为公司带来突破性的力量。
一个公司对管理层大换血,背后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种:
(1)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换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大股东换了,原来的管理层大多是要换掉的。
(2)上一任管理层水平太差,导致公司业绩增长落后于同行。
(3)公司采用了新的发展战略,而原有管理层对新的发展方向不认可,或者不熟悉、不擅长,以及不具有破旧立新的魄力等。
(4)没有其他原因的正常换届,只不过换得比较多而已。
对于第4种情形,除非新的管理层非常出色,否则我们很难指望它会带来惊喜,而且我们前面也强调过了一天才的管理者 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不能把投资的成功寄托在“奇迹”上。所以,我们就忽略这种情形。
而前三种情形,则有望为公司带来突破,不过,也还得进一步分析。
首先,针对公司大股东换了这种情形,我们得认真看看新的大股东的资本实力,过往业绩、所处的行业、所拥有的资源等情况。在A股的估值水平比较高,“壳”非常贵的情况下,一个接盘者愿意花巨额的资金接手一家上市公司,其背后往往带着较大的目的,或者是为了把自己的资产装进去“借壳上市”, 或者是为了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而很少是因为价格更宜的因素(A 般的ST股,多数时候井不便宜)。
例如,广晟有色金属集团成为S*ST聚酯的大股东后,很快就进行了重组工作,将属下的14家企业资产和S*ST聚酯扣除2.72亿元相关银行负债后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置换,实现了借壳上市。此次重组注入上市公司的14家企业包括5家钨矿企业、8家稀土矿开采、冶炼、加工企业和1家销售企业。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采选、冶炼、制造、加工有色金属矿产品,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09年1月19日恢复上市的当日,公司的收盘价是每股6.6元,2010年已经涨到了每股60元以上。
对第二种情况,我们需要看看公司所属的细分行业的竞争情况。如果公司处于-个很好的行业,拥有很好的资源,其他同行的业绩也很好,偏偏该公司的业绩很差。那么,这就是-种典型的“拿了一手好牌却打得很烂”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公司获得突破性的可能是比较大的。不过,我们的分析不能到此而止,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之前公司业绩落后的原因一是因为销售能 力差?研发投人不够以致产品品质、性能达不到用户的需求?还是因为过高的负责利息蚕食了利润?又是否存在机构臃肿却毫无效率,成本缺乏控制等大公司的通病?诸如此类,难以一一列举。一个业绩差的公司可能会同时犯上很多条,那么,请找出最关键的两三条,然后翻一翻新的管理层履历,评估一下是否有可能纠正之前所犯的错误。如果觉得新的管理层有可能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改观,那么,就再跟踪-两个季度的业绩和各项经营指标,看看是否真的有改善的迹象,这样做,就能大大增加判断的准确性。不能一味凭主观印象下结论,否则再老练的分析人员也难免看走眼。
这里面比较值得思考的一个例子是酒鬼酒。
2007年7月中糖入主酒鬼酒,开始大刀阔爷重塑酒鬼酒,重组了债务,精简了人员,然后在2009年2月请出了中国白酒业界元老级的人物徐可强做总经理。徐可强曾执掌五粮液十几年,期间他打破了糖酒公司统购包销体制,打造了五粮液的营销渠道,并引领五粮液提高价格打造品牌,开白酒高端市场风气之先。可以说,徐可强拥有一份无人能及的优秀履历。酒鬼酒本身的资质也不差,它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产能在全国排前三位,仅次f五粮液和茅台,完全具备做大的条件,简直是“中国高端白酒的最后一个金矿”。单从这些因素来分析,酒鬼酒的重塑应该具有很大的胜算。
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了,酒鬼酒交出的答卷只能说是“不尽如人意”。
酒鬼酒于2010年的主营收人比2008年增长了71.6%,净利润增长了93%,看上去业绩并不好,不过考虑到很低的基数,这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增长就不那么令大股东满意了。尤其是酒鬼酒的收入增长乏力,2010年仅有5.6亿元,只是五粮液的一个零头,连湖北稻花香这样的地方品牌都有几十亿元的收人。相比之下,同样是“ 落难的贵族",古#贡酒近几年的表现就令人刮目相看,尽管收入增长不多(因为基数较大),但2008年管理层“大换血"后,古井贡酒的净利润足足增长了8倍多。
酒鬼酒的案例告诉我们,对于一家潜质很好但却陷入谷底的公司来说,更换管理层,尤其请来一个出色的管理者,总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不过,投资者仍需冷静地现察随后一两个季度的业绩指标,看看是否有改善的迹象。如果数据不支持原先的判断,最好还是不要介人。在酒电酒的例子中,从季度业绩来看,酒鬼酒的业绩直到2010年一季度才出现了好转的“苗头”,理论上这才是合适的投资时机,不过,这时候酒电酒却传出了“高管离职风波”——掌舵” 的总经理徐可强、常务副总经理韩东、副总经理曾盛全三人集体提出辞职,背后折射出公司内部的重重矛盾,因此,就得再度审慎评估酒鬼酒的反转了。
由于第三种情况而对管理层进行大换血的,往往发生在比较困难的行业,例如我们之前举过的福特汽车.索尼的例子。行业竞争如此激烈,利润率如此微薄,这种“红海”类的行业,很难通过更换:-两个出色的管理者就能扭转利润曲线向下的局面,所以,我们通常不看好其突破性。
如果更换管理层是因为公司大股东决定彻底“改弦易张”一抛弃原有的主业,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是否会具有突破性?这种情况下,当然有成功转型的可能。不过,也不能高估这种可能性。相比第一-种情形——大股东更 换并实施了资产重组,这种大股东不变的情况下主动调整主业的成功率反而更低。究其原因,与后者沉重的历史包袱,人才储备的不足、企业管理文化的惰性等因素有关。就像一个行将没落的帝国,要想它自己“革新洗面”,恢复勃勃生机,往往比推倒重来要困难得多。A股中,大股东的主动转型取得成功的例子,还找不到几个。
总之,管理层“大换血”后,能否给公司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关键不在于管理层本身是否足够优秀( 当然这也很重要),而在于管理层之外的因素是否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比如股东换了, 资产重组后公司主业变了,公司的销售体系重新搭建了,激励机制理顺了等。如果看不到这些变化,不要轻易下结论。
在这里,我们仍然强调不能太看重“人”的作用,而要更多关注“人”以外的因素。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司转型的成功,比如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公司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新的发展战略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不确定性很大。新的管理层只是增大了公司“反转”的概率而已,并不代表着一定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