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在“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大声疾呼:规范支付管理刻不容缓。的确刻不容缓,那是因为混乱已经很严重,而很严重的是:易会满这次高喊,是我第一次听到来自“正规支付渠道的抗议”,看来是忍无可忍了。
中国金融业界的舆论非常奇怪,经常把胡作非为当成创新。正如易会满所说:“特别是一些支付机构以支付之名、行金融之实,以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以普惠之名、行高利贷之实。结果是:“对金融乱象的滋生及蔓延起到诱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个别甚至严重危害到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非法集资、违规收单、客户信息安全、洗钱,以及各种各样的P2P、现金贷、套路贷、地下交易平台等乱象”,而它们“基本上都借助了违规支付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付工具”。
“从宏观上看,支付主体、渠道、场景、数据等多维度的碎片化,带来支付清算体系的碎片化,以及整个金融资源的过度分散化,不仅会最终影响金融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而且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易会满所指出的就是“到处拉钱、抢钱”问题,这样的“负债争夺战”必然导致金融资源的碎片化高价化,这是小问题吗?
面对混乱的现实,听了易会满的抗议之声,是否还会有人说: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动了银行的奶酪?这也是近年来金融舆论的怪相:明明是违背金融规律、违背金融原则,甚至违背金融常识,但谁都不能反对,谁反对谁就会满街挨骂。而畸形的舆论就会把它解释成“谁动了谁的蛋糕”,解释为一般性的市场竞争过程。以此掩盖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胡作非为的本质。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最近胡景晖因揭露资本烧钱抢占长租房市场,以致大幅推高城市租金的问题,但一些人透过媒体开始把责任推给“政府的城市治理”,推给“租售比过低”等市场问题,供求关系问题,以求转移矛头指向。但殊不知,对刚性需要强烈的商品而言,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任意价格上达成平衡。更何况,资本烧钱抢占市场是在急速培育寡头市场,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谈什么市场定价?谈什么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金融支付一样,对现代社会而言,它同样是“刚性需求”商品,正如易会满所说:支付是最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之基、民生之需、稳定之本,是一个完整金融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支付联结着资金和信息,联结着信用和投资,关系着每个人和每个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整个经济金融的效率与稳定。可谓“小支付、大金融”,“微领域、大影响”。所以易会满才会自信地指出:不管技术手段怎么创新,不管模式生态怎么变化,支付的本质和逻辑没有变,支付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会变”。
构建适度的竞争是必要的,但我们绝不能总犯“极端性错误”——要么放任,要么管死。我们说,市场经济的竞争一定是“适度性竞争”,过度竞争必然导致全社会的极大代价,而没有竞争同样会使全社会付出极大代价。我坚信,以工商银行实力它绝不会排斥或惧怕竞争,但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规范企业最怕混乱,因为混乱中很可能出现“把打劫视为竞争”的扭曲,所以易会满认为,当前治理金融乱象,首先是固本清源,然后才是攻坚克难。他认为,重要抓手和有效切入点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支付管理”。说白了就是:管理者需要率先强化认知,懂得“小领域存在大影响”,然后才是如何加强监管。而监管理念、监管环境、监管技术与创新不能同步的时候,风险就会如影随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支付就是金融活动的一个源头。如果管控有力、创新得当,就会造福经济社会;如果源头泛滥,脱离河道,脱离金融本质和规律,就会带来危害。从微观上看,支付乱象及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放松支付资质问题。支付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应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大量没有资本支撑、没有从业资质和专业经验的主体涌入支付市场,对法规缺乏敬畏,不受监管约束,冲击了正常支付秩序。二是存在功能异化和监管套利行为。一些支付机构绕过监管边界,游走于灰色地带,行为功能异化,损害了支付安全和公平。如有的突破限制规定,延伸支付功能,变相地甚至公然地开展融资、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加剧了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传导。有的为实现自身利益和追求所谓的极致效率,在支付限额和账户分类管理上不执行规定,以弱认证方式为客户开立全功能账户,突破小额支付范畴。有的大搞资金池,或者挪用客户备付金,进行高风险投资或者放高利贷,通过所谓的“钱生钱”进行快速“造富”。有的甚至向非法集资、商业欺诈等非法金融活动提供便利。
从宏观上看,支付主体、渠道、场景、数据等多维度的碎片化,带来支付清算体系的碎片化,以及整个金融资源的过度分散化,不仅会最终影响金融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而且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