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融资对于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分析了当前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融资方式多样化、搭建电子信息平台等改进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对于支持有进出口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等具有独特作用。然而,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贸易结算违约记录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影响到了银行业对该业务风险特性的把握。
国际贸易融资当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融资方式落后
融资模式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当前国内银行贸易融资总量的70%以上都以进出口押汇和打包贷款的形式为主,这种模式在当前已经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并且当中并不重视对保理、福费廷等新的业务开发,促使其风险管理的功能有所丧失。就拿福费廷业务为例,这种业务本身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可以说在外贸企业当中,这项业务可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从而促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加速,提升企业在信用风险和汇率等方面的防范能力。但当前我国的各大银行方面却始终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不能真正的满足企业实际的需求。此外,一些银行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比较大,采取的严格措施又导致融资授信比较难,因此导致融资业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二)国家方面的风险
所谓国家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国家主权行为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国际贸易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一定的国家之间的债权或者债务清偿,但是当涉及到国家出现战争或者外汇管制等方面的问题时,国际贸易融资的主体就会受到影响。在国际贸易融资当中,国家风险将给融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融资主体所面临的关键性风险。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家风险中主要包含了战争和国内的动乱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其他主权风险。
(三)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由于汇率的变化所引起的自产生的大幅度涨跌,从而导致交易主体的经济受到了损失。我国一直以来都会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来促使利率能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之内,但很多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利率却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大的利率浮动会导致资本价值产生大范围的浮动,从而导致国际贸易融资面临利率风险。一般来说外汇风险只存在汇率变动所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这种重视显然是不足的。外汇风险主要有四种类型包括:外汇折算风险、外汇交易风险、外汇结算风险以及存在的经济风险。
(四)银行资信风险
银行是国家贸易当中的重要桥梁,银行资信将直接的决定国际融资当中所面临的风险大小。例如一些资信比较差的银行经常会出现不根据国际标准进行,不出示信用证的的现象。在进行实际的贸易交易过程中也会出现推卸责任等其他的问题,导致出现贷款上的风险。
当前国际贸易融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融资环节“两个易变”,业务背后暗藏玄机
一是融资主体易变。一些进出口商利用国际贸易融资款项进行变相操作,将融资款项不用于所申请的资金用途,而是放贷给一些中小企业或是投向高利率的民间短期借贷市场,通过利率差,赚取丰厚收益。二是融资链条易变。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初级产品是企业选择用作贸易融资的主要货品,如果价格下跌,企业会大幅度亏损。同时,挪用融资款项进行投资带给企业的风险较大。
2.风险认知“两种倾向”,主观错判掣肘业务发展
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认识普遍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实际动用资金,只需出具单据或开具信用证就可以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二是当融资业务运行中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3.融资趋向“两个集中”,覆盖局限难符企业需求
一是融资模式集中。调查发现,目前各商业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80%,比如进出口押汇、出口贴现、发票融资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二是融资对象集中。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进出口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中小型进出口企业,不仅申请贸易融资的条件设定较为严格,同时每笔业务与大型企业融资额相比创收较低,这些限制了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4.内部建设“两个缺乏”,软实力弱导致风控薄弱
一是缺乏有效的防控管理体系。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的风险较为复杂,对于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各银行贸易融资主要由国际业务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和业务营销拓展。业务相对独立运行,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使风险控制显得乏力。二是缺乏复合型国际业务人才。大部分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财务资料和经营报表中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
对策
1.完善操作管理制度,实施业务监管“全程化”
一是做好融资贷前准备。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等进行分析,并对申请企业、开证人和开证行的资信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及时防范风险。二是加强融资贷中督导。贸易融资业务涉及的信贷审批环节较为繁琐,要及时督导业务审批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三是强化融资贷后管理。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融资货物价格走势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建立应急预案。同时,要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全面控制风险。
2.创新贸易融资手段,着力融资方式“多样化”
受当前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企业的出口贸易融资需求不足。各行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应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经验做法,根据需求,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不断开发新业务,扩大保付代理、福费廷和新兴组合融资等业务的覆盖面,帮助客户实现贸易融资方式多样化,降低融资成本,获得全方位伴随服务。
3.培养高级业务人员,务求人力配置“科学化”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全面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它需要一批既懂国际惯例、国际贸易规则、外汇管理政策,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行需要加强对内部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并积极做好与信贷管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的联合培训,要加强对银行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国际业务培训,尽快制定考核国际业务知识技能的办法,并积极引进精通国际业务的人才。
4.搭建电子信息平台,实现业务运行“高效化”
银行可依托科技手段尝试在互联网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代理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媒介,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及时规避融资风险。银行也可以尝试通过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融资服务渠道,在银行与企业间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可以借鉴工行系统设立单证中心的有益经验,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
5.探寻联合监管路径,督导业务发展“合规化”
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国际业务的监管主要侧重于结售汇和国际收支相关业务的管理,银行会对国际业务监管检查不够深入,从而容易造成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核心业务成为监管薄弱环节。银行监管部门应予重视,联合外汇管理局对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进行联合检查,切实规范同业竞争行为,制定规范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确保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