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作为广泛存在的融资形式,和供应链金融的定义都随着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在不断变化发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由于业内的充满了不同角度,不同认知,不同操作实践的观点,难以形成对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从全行业角度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本文尝试从金融的本质角度进行了一些理解和比较,首先来看一下贸易融资的定义。
贸易融资的定义
百度搜出来,狭义的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贸易提供的融资服务,包括进出口贸易中常见的:开立信用证;进口/出口押汇;信用证议付;打包贷款;订单融资等等
贸易融资较全面的观点应包括国内贸易融资和进出口贸易融资这两个方面,包含所有围绕授信主体的交易环节展开的融资形式。
《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192和193条分别定义了针对SPE(special purpose entity)的商品融资和针对一般公司的储备、存货和应收账款融资。
192条和193条共同构成了贸易融资的概念: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的融资。
巴塞尔协议只提了银行,其实还有其它大量非银金融机构和贸易服务主体在从事贸易融资。
那这么看上去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不都是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进行的融资么?
我们先来看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1.0~3.0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更新,逐步发展到3.0阶段。至于结合区块链技术的4.0尚无具体案例可做参考,据说已经xx康和x讯已经在做尝试。
供应链金融1.0注重基于“物”的要素,基于核心企业的线下“1+N”模式。即资金方或服务方基于核心企业1,以供应链上下游交易为基础,针对中小企业N的融资模式。
融资模式可以分为基于应收账款类而开展的应收账款融资、保理融资等;基于货物开展的静态抵质押、动态抵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以及基于预付类开展的预付融资、保兑仓等业务。
供应链金融2.0基于系统直连核心企业的线上“1+N”模式,资金方、服务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在线化融资,使供应链上下游的结合更加紧密。
2.0强调供应链流动中的“物”而不是绝对的“物”的状态,亦即通过把握供应链中的交易结构和运营,来更好地判断资金需求和可能的风险,为供应链融资决策提供支撑。
而在供应链金融3.0阶段,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形成的“M+1+N”模式,通过更加高效和多纬度的数据接人,从而得以对供应链的真实流动性状态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加以补充。
3.0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作用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通过搭建高效连接平台组织和连接不同资金方,物流服务方,核心企业产业链,将供应链中多方信息打通,形成一个动态供应链整体。
通过结合不同产业供应链特性,构建大数据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数据、多维度风控数据构相结合的供应链金融动态融资模型。
下面从金融的信用、杠杆、风险的角度分别来做个比较。
信用评估的差异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在于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报表不真实的问题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其在银行的信贷地位和议价能力都非常低下,这主要是信用无法切实评估导致的。
信用评估主体的差异
贸易融资,可以基于企业间的上下游交易,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也可以基于流通中“物”的资产价值来进行融资。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发展,从以核心企业信用为依托,逐渐向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动态作为评估的主要目标。
供应链稳定性的差异
作为流动性补充,要有稳定性的流动性作为基础。
贸易融资是基于贸易产生的,信用评估大部分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和“物权”,偶发性因素较高,对供应链稳定性较难评估。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基于稳定性的供应链数据,形成多纬度、实时交互的大数据模型。稳定性的供应链流动性补充是供应链金融应用的基础。
真实流动性的差异
贸易融资真实流动性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信息化数据作为支撑,真实性的验证较为困难,对信用和物权的真实性验证难度较大。
供应链金融逐步打通多维度交易数据、物流数据、社会大数据,形成有效的流动性验证和主动性验证。将融资模型融于供应链中,有数据信息化为基础,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信用体现。
还款自偿性的差异
贸易融资的自偿性来源于交易本身,这对交易本身的评估带来了较高的难度。虚假贸易,融资性贸易,物值和物权的不稳定,均会导致贸易融资自偿性大大下降。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充分结合产业链特点和行业特色,形成结构化融资模型,不单独依赖交易本身,得以实现供应链自偿性的结构化。
杠杆比例的差异
在金融工作会议后,金融降杠杆,影子银行降杠杆,是为了让金融脱虚入实,真正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合理模式和融资方式可视作杠杆,贷款比例合理性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供应链的稳定性、结合核心企业流动性补充的合理性综合考虑。
融资模式封闭性差异
贸易融资对融资杠杆比例的考量,几乎停留在原始的人为判断阶段,并且多方信息不共享,不打通,很容易造成过度融资。
同时贸易融资注重形式上的把握,缺乏信息、物流、资金的一致性把握,容易造成供应链流动性资金缺乏闭环验证。
这既不利于资金方的资金安全,也不利于供应链系统上下游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而供应链金融逐步发展为信息打通,供应链流动性可视化的融资模式。依托供应链稳定性开展的融资,对供应链的补充是温和的,适度的,可控的。这样才能确保资金流向真正需要被支持,且有行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资金来源的差异
贸易融资由于其信用评估对专业化要求非常高,银行较难具备产业链、供应链的专业判断能力。几年前依托货权的钢贸托盘事件、青岛港矿石事件,更是给不少银行上了生动的一课。结果是,银行在内贸的贸易融资较难开展,普遍只能开展依托单据形式的外贸贸易融资。
非银行资金之外的资金方,可以视作为资金的批发商,此类非银金融机构和企业众多,贸易融资普遍使用的是此类资金。而这类资金在金融降杠杆之时,既缺乏资金供应的稳定性,又缺乏资金利率的稳定性。
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主流,有能力也有意愿主动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供应链流动补充的最佳来源。银行资金进入供应链金融是发展的趋势,也应是未来供应链金融的主流。
从资金成本上讲,偶发、低频、集中、难控的融资形式,和长效、稳定、分散、可控的融资形式,充分尊从了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正比的价值规律。
资金使用效率的差异
资本逐利是天性,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让资源有效增值。将金融的配置作用发挥到产业供应链的引导和强化上。因此要选择有价值的供应链进行流动性补充。
贸易融资实操中往往会集中于大金额,低频率的应用场景。而这类场景对贸易融资企业业务判断的要求很高,在缺乏稳定供应链特征,多维度数据研判的情况下,内贸的贸易融资往往成了“刀口舔血”的高风险融资形式。
这和供应链金融崇尚以稳定的交易流、物流、资金流等供应链管理信息,长期有效补充供应链流动性的初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风险控制的差异
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从大的方向上,均分为两类。
1,基于信用的应收类、预付类融资
2,基于物权的 货权类、仓单类融资
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特性的风控
贸易融资的核心是基于对产业对理解,对产业核心企业信用的把握,对物价值的充分把握。其中对形式上的“物”是其风控的核心。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为研判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产业供应链竞争性和稳定性发展趋势,将产业供应链动态整体视作融资风控的核心。
交易流程控制的规模化
贸易融资由于缺乏信息化联通,普遍还停留在线下的阶段。线下流程的繁琐由倒逼着贸易融资主动去选择大金额、高风险的融资对象。资金体量和规模很大,但对真正中小企业对帮助是不高的。
供应链金融发展依托于信息化连通,融资结构标准化、规模化,融资流程线上化,可以充分服务产业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
基于大数据特性的风控
贸易融资最大的风控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这里的信息不对称包含了产业、企业信息变动趋势,也包含基于交易三流(交易、物流、资金)的供应链信息,更包含融资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甚至可以说,所有的贸易融资风险发生,均是因为各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
贸易融资过往对数据信息的使用是单一的和孤立的,仅是用数据来进行流程管理,并没有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数据背后反映的企业行为和非正常变化等重要信息。
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是向多维度大数据风控体系的建设为方向,打通多方(资金方、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服务商等)协作信息,共同构建符合产业链特征的风控模型。通过充分覆盖的信用评估,系统化、动态化的风险警示方式,风险控制手段,风险处置措施来控制融资风险。
从贸易融资到供应链金融
看到这里,其实大家也有自己的判断了。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儿呢?
供应链金融始于贸易融资,但又在贸易融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通了供应链金融各方信息,使得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
如果一定要对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做比较,贸易融资可以视作供应链金融1.0这个阶段。贸易融资的原始阶段,是点对点,单对单通过贸易来进行融资的。从依托核心企业的线下“1+N”模式开始,贸易融资就真正进入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阶段。
而以真实贸易背景和交易流程控制的规模化、信息化风险管理体系的供应链金融仍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须符合:以真实贸易流通为背景,以国家倡导的“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
角色分工化
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的分工,即供应链直接参与方成为了供应链金融交易服务提供商(供应链运营信息的聚合)和综合风险管理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和管控),而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从融资服务的主体转向流动性提供者(资金提供方)。
即供应链金融由单一的资金方进行主导,逐渐发展为资金方,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服务商等,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可以有多身份角色)的系统性连接各方的基础上,共同形成供应链金融体系。
融资模式结构化
从传统的票据融资、动产质押融资到依托核心企业“1+N”式的产业链融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结构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结构化贸易融资(Structured Commodity Trade Finance)是指资金方根据企业的具体融资需求,通过商品质押、商业票据、货物监管、提货通知、商品回购、资金流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安排资金的融资方式,其核心是结构化风险缓释工具的运用与结构化资金交易的安排,两者相辅相成。
贸易融资结构化,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获取银行授信的门槛,并将风险转移或分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正是从非标化的贸易融资,向结构化融资模式的方向发展。
大数据化
信息来源和运用的大数据化。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各式融资活动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看,金融业和互联网业的创新尚停留在金融互联网的阶段——将线下的产品、操作、销售迁徙到互联网上,而对互联网的价值核心“数据”尚缺乏有效地运用。
供应链金融基于自偿性和规模化的内在要求,对企业信息有更强烈的需求,甚至需要第三方协助对贸易流程中的商流和物流信息进行收集和控制。
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通过与银行等资金方、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电子交易平台等机构合作和信息连通,从现代物流信息系统、ERP系统、物联网等获取交易环节上的贸易数据、物流数据、仓储数据、价格数据等信息,并逐步发展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工具,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贸易融资系列模型。
通过多维度的大数据采集,既可以用来分析客户的贸易行为、定制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流程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效率。
服务的生态化
供应链金融服务商通过打通资金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信息,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真正参与了企业贸易的全过程,既加强了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把握,又真正实现了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融合,发挥了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
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之外,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等还存在着大量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融资服务是金融服务的核心,未来构建起投行化的金融服务,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全流程数据驱动社会化风控-PBC模式
供应链金融不是纯粹的金融活动,而是立足在产业供应链并服务于产业供应链的行为,它对于优化供应链现金流量周期,乃至提升产业供应链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紫枫金控独创的全流程数据驱动社会化风控-PBC模式,由紫枫金控大数据金融风控体系和民族品牌企业内控体系共同构成。通过融接产业+金融供应链,连接银行,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共同形成有机供应链金融生态。
通过将大数据金融风控系统中多维度风控要素、大数据动态分析与民族品牌企业内控体系实时关联,实现外部风控维度、风险识别要素和风控响应措施与民族品牌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机融合,形成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