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证所披露了第四批获受理的9家科创板企业名单。至此,前四批受理企业达到28家。从行业属性看,28家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家,专用设备制造业7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家,医药制造业3家,“硬科技”特征显著。
前三批获受理企业名单公布后,由于他们“名不见经传”,所以引发了市场的争议。但第四批名单则大为不同,像中微公司与传音控股,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企业。其中传音控股被称为“非洲之王”,2018年手机出货量达1.24亿部。据IDC统计,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4%,在全球手机品牌厂商中排名第四,非洲市场占有率高达48.71%,排名第一。中微公司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际半导体设备产业界公认的后起之秀。两家明星企业的加盟,也将进一步增大市场对于科创板的想象空间。
随着科创板的设立,中国资本市场搭建起了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多层次架构。相对于沪深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设立科创板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科创板更加包容性的上市制度,是创业板等所不能比拟的。
实际上,当初在设立创业板时,也主要面向创业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不过,随着创业板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创业板挂牌的企业,也逐渐偏离了创业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定位,变得五花八门。比如创业板第一大权重股养猪企业温氏股份,该公司与创业板的定位根本不相符,但也能在创业板上市。此外,在创业板上市的还有水泥建材、文教休闲类公司。这些上市公司既不属于创业创新型企业,也不属于科技型企业。也因为如此,创业板给市场的感觉更像是“大杂烩”。
显然,科创板不能重走创业板的老路,对于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都要坚决说“不”。否则,就不可能将科创板打造成“中国版纳斯达克”。在科创板挂牌的企业,须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而且应该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企业与上述定位不相符,都应该将其挡在科创板的大门之外。
在上证所披露的前四批企业名单中,少数受到质疑的企业,与其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有关。其中,研发投入/营业收入的比例高低,又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在首批公司中,江苏北人在招股书中披露了其近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是4.78%、4.32%、3.07%,研发投入占比呈逐年下滑趋势。
另一方面,该公司所处行业为专用设备制造业。市场因此质疑其“科创含量”不足。第四批公司中,同样存在研发投入/营业收入占比偏低的现象,像木瓜移动只有0.71%,传音控股也不过3.14%,如此低比例的投入,如何能做到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此外,木瓜移动只是一家营销公司,真的适合在科创板挂牌吗?
基于当年创业板的经验,以及科创板受到市场的重视程度,再加上科创板的“科创”定位,科创板企业整体估值或将高于创业板,这无形中也会激发企业到科创板上市的冲动。因此,上证所在对申请企业进行审核、问询时,审核从严的原则不能丢,以防止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伪高新技术产业与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蒙混过关,进而损害科创板的利益。
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说“不”,受理企业的信息披露才是最核心、最关键和最重要的要素。只有受理企业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和真实地披露信息,市场与上证所审核部门对其才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是否适合在科创板上市也就一目了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受理企业的信息披露监管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