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克思遇到全球金融危机
无论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为反资本主义中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始终没有放弃对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弊端的剖析与抨击,始终试图将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与时俱进加以更新,以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跟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发展。
这其中,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性人物大卫·哈维的工作及其成果尤为令人瞩目。他紧紧扣住二战后尤其是1970年代以来对剩余资本的新的吸纳和再生产形式这一核心议题,更新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的分析视野和维度,并大大提升了其解释力和前瞻性。
在其《资本的限度》一书中,大卫·哈维展现了对剩余资本的种种新的吸纳形式,及其弊端和破坏性。所谓资本的限度,就是对剩余资本进行吸纳和再生产的限度。对剩余资本及其表现,人们并不陌生,至今资本家向河里倒牛奶的形象仍然不可磨灭。以有形的商品滞销和厂房机器闲置为表现形式的产品和产能过剩,已然很容易被人们理解;而以股票、债券和期货产品为表现形式的资产价格泡沫,也不再是特别深奥的概念。
大卫·哈维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新时期全球范围内剩余资本转移过程中的“时空压缩”,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们是如何通过对空间的“金融化”再生产大大提高对剩余资本的吸纳能力的。由于新的交通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扩张,剩余资本在全球的转移和配置拥有了新的速度和效率。而且有别于上一轮全球化中帝国主义者为获取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产品倾销地而对殖民地展开的暴力攫取,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潜在的投资对象国会主动对“生产空间”先期投资,并刻意压低工人福利,以期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来进行追加投资。如果成功,则先期和后期投资者们不仅会获得生产性收益,也会收获空间升值的红利。
在大卫·哈维看来,当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及资本再生产的空间性和级差地租等议题,不过囿于历史的局限没有对资本在时间(靠国家长期债务融资)和空间(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转移进行系统性分析,但基于马克思的整体框架依然可以推导出,在新一轮全球性资本流动和生产要素配置的过程中,在貌似“点石成金”的全球性城市化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背后,资本主义固有的危机不会被克服,反而会被扩散到更大的空间,也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联动性破坏。
原因很简单,对资本剩余的盈利性吸纳和再生产始终会遇到新的瓶颈,也即新的限度。更具讽刺性的是,资本的全球化配置带来的高效产出和分配的进一步失衡,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资本,再加上资本日益升高的逐利性、投机性和跨境资本流动的便利性,等于给出了全球和地区性金融危机频发的致命药方。而由于“空间”的大规模金融化,此前更多以产品滞销、设备闲置乃至工厂倒闭为表现形式的资本过剩和资本灭失,如今也更多以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为主要剧本。
不难看出,大卫·哈维提供了一个新的颇为令人信服的观察视角,有助于人们以更为清醒的方式重新检视这一轮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和得失进退,进而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得出更为深刻的体认。
当然,承认大卫·哈维等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观察的犀利性,并不意味着对其结论的照单全收,因为新老左派们在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剖析弊端之间永远更擅长后者,而对于后者的过分关注,往往妨碍他们正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全球化的红利。
必须指出的是,资本固然有其逐利性和盲目性,但在将越来越多的空间和劳动力等要素纳入全球化生产的过程中,新兴市场经济体民众的整体福祉确实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资本存量、信用创造和技术革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问题的关键依然是如何兴利除弊,在利用市场经济的效率的同时,克服资本过度的逐利性和分配的不公平性,将资本剩余的吸纳和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始终维系在相对均衡的水平上。
马克思笔下的金融危机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了。1867年4月,马克思亲自携带手稿从英国赶赴德国,由于心情急迫,前来送行的拉法格还没到就匆忙出发了。不过拉法格后来作了马克思的女婿,算是弥补了他因此受到的伤害。第一版只印了1000册,一直到1871年才销罄。
马克思和妻子燕妮
2007年第一卷出版140周年的时候,《资本论》却突然几乎成了畅销书。那年爆发了次贷危机,很多人都吓傻了,突然想起了好像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经济危机,就买了三卷《资本论》去读,想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经济危机的。不过大概这些人都很失望,因为《资本论》里经济危机谈得很少,就是顺着索引找到了也看不懂。于是没多久《资本论》就从畅销书行列中消失了。
其实对那些想了解经济危机的人来说,花一百多块钱去买那么厚的三大卷《资本论》是太亏了。他们只需要花不到十块钱就能买到一本小册子,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小册子被马克思赞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在第三章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但是对于真正想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说,《资本论》永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读多少遍都不多,都会从中得到启发。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虽然很有戏剧性,不过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是表现而不是实质,马克思是不会花太多笔墨在上边的。
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过程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导致整个社会生产陷入无政府状态之中,强大的生产力和增长相对缓慢的市场形成矛盾,生产相对过剩,一旦支付能力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崩溃的连锁反应。这是对经济危机最一般的、最基础的观点。《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产力,生产过剩,生产方式,支付手段和信用关系,投资,资本循环,国际贸易等等。经济危机是蕴含于各个环节的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资本论》第一卷
2007年的次贷危机并没有多少新鲜事,也并不是第一场金融危机。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在19世纪50年代就发生过一次大的、主要国家都被卷入的、为马克思所详细记录的金融危机。我们来看一看,150年前的金融危机和今天的金融危机是不是很相似。金融危机不是今天才有的,明天也不会不再发生。只要金融体制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一天,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存在一天。
19世纪50年代,波拿巴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之后,法国成立了动产信用公司,广泛地参与了法国、奥地利、匈牙利、瑞士、西班牙和俄国的铁路建设。动产信用公司用发行本公司股票筹措的资金购买各种公司的股票;而它发行的股票只是以它持有的其他企业的有价证券作担保。该公司在1852年发行的股票,从250法郎迅速上涨到1775法郎。1855年,股票瞬时报价曾经达到1900法郎。1856年,该公司的资本只有6000万法郎,从事的业务却高达60多亿法郎,这使得动产信用公司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如果它的资本和它的业务之间的悬殊状况消失了,因而它的‘特殊’利润也消失了,那么它就不但会降格为一家普通的银行,而且会可怜的破产。”(马克思)
1856年9月,欧洲大陆和英国同时爆发金融危机。与2007年的金融危机一样,在危机爆发前有过一个极度繁荣的时期。工厂开足了马力生产,印度市场上堆满了英国的产品。生产严重过剩了,商品销售不动了,支付期又到来了,于是金融危机爆发了。动产信用公司遭遇困境。由于担心同样陷入困境的法兰西银行抛售政府公债(动产信用公司是靠投机有价证券特别是铁路股票发财的),动产信用公司假意提出用自己的黄金储备购买法兰西银行的公债,以缓解法兰西银行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这看似是要帮助困境中的法兰西银行,实际上是想稳住法兰西银行,好抢先在市场上出手铁路股票。如果法兰西银行先抛售政府公债,势必使证券市场陷入混乱,使这些铁路股票变得不值钱。不想法兰西银行拒绝了这一提议。
动产信用公司又心生一计,建议巴黎的一些私人银行认购法国各铁路公司将在1857年发行的3亿法郎的债券。如果成功,显然铁路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价格将上涨,动产信用公司将从中大大受益(动产信用公司手里有547.5万法郎的公债和11500万法郎的铁路股票)。这个计划也无人响应,从而落空了。动产信用公司又寄希望于以它的有价证券为保证发行6亿法郎债券,这种卑鄙的打算也落空了。
“这家规模巨大的骗人的企业”(马克思)就这样遭遇严重困境。尽管法兰西银行也陷入困境,但是法兰西银行受到的政府待遇要比动产信用公司好得多。1857年5月法国通过了新的法兰西银行法,把法兰西银行的银行特权延长了30年,银行券的面值可降低到50法郎。这给该银行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巨大的——1848年该银行发行面额200法郎和100法郎的银行券曾经取代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黄金和白银。同时,还准许该行发行面值1000法郎的91250张股票,这些股票只有现有的股票持有人可以购买。尽管该银行股票当时在交易所价格为4500法郎,新股票却仅以1100法郎卖给旧股东。就这样,法兰西银行充实了资本金,金融资本家也狠狠地捞了一笔。
可即使如此,也不能扭转乾坤。在1857年6、7月间,动产信用公司的股票价格从6月初的1300法郎降到了890法郎。法兰西银行股票从4000法郎以上跌到7月9日的不到2900法郎。动产信用公司、铁路公司和股份公司不得不大量出售有价证券或者发行新的股票来获取资金。交易所行情非常差。
《资本论》缩译彩图典藏本。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金融危机面前,动产信用公司的董事们纷纷逃离。“某些私人财产[马克思指董事们的私人财产,笔者注],由于经营有方,其寿命无疑会超过公司的寿命”。(马克思)这些董事们从投机生意中大发横财,但是一旦发生危机,他们就“发出退却的信号”,“要是水手们自己都忙着上救生艇,乘客当然会认为船快要沉了”。(马克思)这使得公众的恐慌加剧。
反观07年次贷危机,在各方面都与这150年前发生的那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机构面临着破产——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是马克思所说的“虚拟资本”,在金融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会迅速贬值,而且金融形势越严峻这些虚拟资本就越接近它们的真实价值,也就是一堆废纸。所以一遇到危机,金融机构想到的马上是抛售自己手中的各种有价证券,而且一定要赶在别人的前边这么做。因为大家都这么想,所以证券市场马上崩溃。这个时候,不但资产严重缩水,利润大幅度减少乃至亏损,而且货币奇缺,因为大家都想要现金。这个时候,资本需要国家的救援,而且国家也适时出面了。通过立法增加货币供应(1857年法兰西银行发行50法郎面值银行券事实上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次次贷危机美联储还给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同150年前一样,在危机中金融资本也可以捞上一笔:虽然美联储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贷款,虽然美联储大幅度降低了基准利率,但是金融机构给客户的贷款利率却和所有的经济危机中出现过的情况一样,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在经济危机时刻,市场利率一定要上涨。最后,虽然公司业务和投资人损失惨重,但是公司经营者的私人财产却比公司财产经营得更好,美林公司2008年9月被美国银行收购后,还是向它的高级管理人员发放了近60亿美元的奖金。“阳光下没有新鲜事”有时候倒真的是很贴切。
1857年10月8日到11月9日,英格兰银行把最低贴现率从5%提供到10%。“这是由于金银的外流以及所谓银行券储备的减少而引起的”。(马克思)英国当时是施行1844年银行法的金本位制。“由于从发行部的金库提取黄金直接造成银行部的储备的减少,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惟恐银行部无力支付,便压缩信贷,提高贴现率。但是,贴现率的提高,引起一部分储户从银行部提取存款,按当时的高利率去放债,而储备的不断减少又使另一部分储户惴惴不安,也从银行部提取存款。这样,本来为了维持储备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使储备告罄。”(马克思)
果然,11月11日,1844年银行法被迫暂停实施了。而在货币市场上,实际贴现率已经大大超过了10%。很多银行都受到了影响,一些银行发生了挤兑,英格兰银行从金库里提取黄金汇往苏格兰两家倒闭的银行,从而使自己也陷于破产的边缘。类似的,在150年后的这次次贷危机中,英国的北岩银行因投资美国次级债而损失惨重遭到挤兑,在2008年2月就被英国政府国有化了。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首次将私人企业国有化。
马克思总结道,“英国人在国外,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都大量参与投机活动。”看来150多年过去了,英国人的秉性还是没有改变。马克思还顺便讽刺道,“我们被告知,英国实行的自由贸易就可以改变这一切。但是,如果说别的什么都还没有得到证实的话,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鼓吹自由贸易的医师们只不过是些骗人的庸医。”自由贸易根本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前,都是自由贸易的说辞最天花乱坠的时候。1857年金融危机,正是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大量输出商品,其他国家对英国贸易逆差,都欠英国钱,而生产过剩导致商品卖不掉,无力支付英国货款引爆的。
但是,危机是否是由于投机造成的呢?马克思说,“投机本身是在这个时期的前几个阶段产生的,因此它本身是一种结果,一种非本质的事物,而不是终极原因和实质。有些政治经济学家试图用投机来解释工商业的有规律的痉挛,就像那些如今已经绝种的自然哲学家学派那样,把发烧看作是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如果说,大不列颠对我们在美国出现的崩溃的反应最初表现为金融恐慌,随之是产品市场普遍萧条,最后才出现制造业的衰退,如今则最上面是工业危机,最下面才是金融的困境。如果说,伦敦曾一度是大火灾的中心,那么,现在却是曼彻斯特了。”伦敦是英国的金融中心,而曼彻斯特是英国的工业中心。在危机初期的金融灾难缓解之后,工业破产的灾难浮出水面。07年的次贷危机也一样,实际上是由生产过剩造成的,只不过和所有的经济危机一样,在繁荣阶段没人考虑生产是否过剩,而经济危机一发生,金融市场最先出现崩溃的苗头和崩溃的现实,只有金融市场崩溃之后,人们才会注意产品市场的萧条;甚至在金融市场崩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产品市场的萧条才会结束。
马克斯《资本论》。视觉中国 资料图
1857年的金融危机后期,就在由于提高利率,使黄金重新流回英国,从而使英国金融危机好转的时候,受到英国金融危机影响的大陆金融危机的恶化又反过来重新使英国金融市场动荡,“这场风暴的遥远回声已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传来”。(马克思)这是由于信用和支付期限的原因,危机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发生像“排炮”一样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就像这次次贷危机,07年爆发于美国,但是09年8月墨西哥的经济状况才恶化到顶峰,虽然它就在美国家门口。
在德国(当时德国还没有统一),汉堡为了度过金融危机,于1857年11月成立了保证贴现公司,本来使危机稍有好转。但是重新发生的倒闭事件又使恐慌再现。“为了稳定价格,从而消除衰退的最活跃的原因,国家必须按照商业恐慌爆发前的价格支付……应该用政府所代表的整个社会财富来补偿私人资本家的损失。这种只要求一方实行互助的共产主义,看来对欧洲的资本家是很有吸引力的。”(马克思)但是政府干预的努力也失败了。11月29日,汉堡20家大商行破产,期票贴现停止了。当时汉堡积存的商品已达5亿马克。这时,“除了白银和黄金,一切都变得一钱不值了。”(马克思)汉堡发生的破产使斯德哥尔摩也发生了破产。丹麦的影响更大一些,在12月发生了大批的停业,还有一个船主兼大商人自杀了。在07年金融危机中,也有一个德国大富翁自杀了。2009年1月5日晚上,74岁的阿道夫-默克尔在火车疾驶而来时跳下站台被撞死。他是全世界最富的商人之一,但在与大众汽车股票有关的投资和交易中损失了数亿美元。
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更大的全球性的危机。通过贸易与信用关系,危机在各个主要国家之间相互传递、震荡。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政府的救市和央行的宽松。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很大,但是远没有像对发达国家的影响那么大。这又是为什么呢?在1857年那次金融危机中,也有一个国家和现在的中国类似,这就是法国。马克思说,“法国还在对这种传染病进行某种抵抗,这就像一个比普遍危机本身更难解的谜,使一些政治经济学家感到迷惑。”就像08年的中国一样,全世界都把经济复苏和重新增长的希望寄托在神奇的中国身上,并对中国局面要好于其他主要国家百思不得其解。那为什么当时的法国、后来的中国,在普遍的危机中,尽管也受到重创,处境却比其他家要好很多呢?马克思给出了答案。“迄今为止危机对法国商业的影响比预料的要小。原因很简单:法国在同美国、大不列颠和汉撒各城市的交易中,贸易差额为顺差,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如此。所以,这些国家所发生的灾难要直接影响法国,那就必须是法国已经给了它们大量贷款[马克思这里说的贷款,主要指还没有结清的货款,笔者注],或者,已经冒着风险囤积了大量向它们出口的商品。但是这些情况都没有。”中国的情况与之类似,所以中国受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驱使生产过剩突破资本主义界限的必然性,同时也一定会随着这种过剩而发展,也就是产生贸易过剩,生产过剩,信用过剩。同时,这种现象必然总是在引起反作用的各种形式上出现。”07年次贷危机,有很多人在纯粹金融的范畴内谈论它的根源和过程,这完全是错误的。还有一些人模糊意识到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却拼命掩饰真相,在危机爆发前说什么“美国实体经济没有恶化”、“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等等,而经济繁荣时期这些人还在高喊“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07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救市措施过度集中在拯救大企业和大金融机构上,经济刺激计划又是半调子不解决居民收入不能增长的真正原因,所以美国经济不但一蹶不振,甚至到了2011年,85%的房贷借款家庭的贷款已高于房价。这意味着严重的房贷违约风险和新的金融危机。美国人“占领华尔街运动”是他们本能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利益与金融资本的利益决然对立,而且受到了金融资本的严重侵害。
但是金融资本本身是不能制造这样规模的经济危机的。马克思说,“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所以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总有人在货币流通中寻找经济危机的原因,不是货币多了就是货币少了,不是利率高了就是利率低了。其实,这是完全不正确的。马克思把“从这个生产过程的最表面和最抽象的领域即货币流通的领域中去寻找这种大风暴的根源和抵御它的对策”讽刺为“经济气象学派”。07年这次由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还是有很多人在货币领域寻找原因和对策,把矛头对准了美元。有人甚至提出了超主权货币或用特别提款权来取代美元充当国际结算货币的设想。经济危机的根源并不在用什么东西来充当货币,这完全是偏了方向。人类设计了越来越复杂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经济危机还是依旧一个接一个地发生。问题在于,“经济气象学派”们没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问题,他们不敢去想经济危机是不是有更深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