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经济学术语>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真的来了?来自金融危机的警示

金融危机真的来了?来自金融危机的警示

2018-09-19 22:09:57  来源:金融危机理论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22分钟的时间

金融危机真的来了?来自金融危机的警示

时间:2018-09-19 22:09:57  来源:金融危机理论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金融危机真的来了?

首先我不认为目前到了金融危机的时刻。

目前的市场的困境来源于三个方面。

1、金融去杠杆。金融去杠杆就像减肥,减肥不痛苦吗?去杠杆的过程同样是比较痛苦的过程。通过苦过,瘦身成功机体更加健康。

2、中美贸易战问题,目前来看,我们是处于相对的下风。可喜的变化是从最初民粹主义绑架舆论到目前回到比较现实的应对。

3、新兴经济体币值动荡与人民币贬值的问题。个人的认为人民币资产价格相比发达国家估值高了。人民服务报酬相比发达国家估值低了。如果从两者平衡的角度来考虑对人民币并不悲观。

我觉得国内还有较大的回旋空间,比如减税降赋、国企改革、西部开发等等。回想过往30年,中国的崩盘论时刻环绕,站在十字路口,各种困难都有,但对比全球主要经济体,个人以为中国经济总体充满活力。

对比全球市场,无论港股还是A股,股值上都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有许多标的已经比出现比较理想的价格。

市场传闻外资大规模做空港股。艰难时刻,信心比黄金重要。

金融危机真的来了?

金融危机的警示

美国梦,带了金融创新的傲慢,带着全球经济引擎的信用,带来高额回报的预期,虚拟经济世界的诡异,把半梦半醒之间的人引向那里,梦醒时分,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却已阴影笼罩…… 

 警示一:守住创新的边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创新对合理配置资源、增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有利于市场。此次金融危机证明,一旦创新脱离监管,将危害市场稳定。

美国时间9月15日,雷曼兄弟发出破产公告,这一被誉为华尔街最凶狠的“斗牛犬”、有着158年历史的世界知名投行轰然倒下。雷曼兄弟总裁富尔德事后表示,这是系统的风险。其言外之意系统风险归监管部门监管,与雷曼无关。

有关人士称,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确可以归因于美国金融监管远远落后于金融创新,并且监管机构自毁长城,导致在“大萧条“之后建立的金融监管体系在过去数年间分崩离析。

“我认为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银行,应该最善于保护他们的股东的权利和公司股份,但是我错了。”10月23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面对美国国会众议院20名议员幡然醒悟。而就在6年前,笃信市场力量的格林斯潘在写给参议院的信中还表示“不相信金融市场需要政府监管或者政府干预”。

事实上,近70年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就一直上演着“挣脱与限制”的纠葛史,只是在最后数年间,美国才逐步放松监管。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进行了全面监管改革。先后通过相关法案,规定实行分业经营以控制风险、防止过度投机。但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战后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忽视,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并屡屡超出其应有的边界,而金融监管则步步后退,甚至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距离上一次通过分业经营法案后的第六十六个年头,美国国会再度通过法案,将混业经营合法化,结束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此后,华尔街的投行越来越青睐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并最终酿就了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

“归咎起来,目前的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失败。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比如格林斯潘就认为,监管往往可能会妨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大卫·科兹说.

这场金融危机证明,指望市场能够自己解决一切问题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强调:“市场纪律的培育是第一条防御战线,但市场纪律通常需要政府监督的支持”。

对日益开放的中国来说,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就是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如何完善监管。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廖岷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不能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金融危机并不是宣告市场经济和金融创新的终结,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就否定金融创新。”他指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应该是一个相互博弈、相互促进的关系。

警示二:警惕虚拟经济之殇

上周末,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民众高举纸牌,聚集在街头进行抗议活动,呼吁银行公开更多危机信息,并要求政府辞职。这已是当地居民连续第四个周末在首都举行抗议活动。

就在四周之前,当全球主要经济体为控制金融危机而频繁出台政策之时,北欧岛国冰岛的总理哈尔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说出了令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劝言。他劝告本国人民重拾捕鱼行业,并且无奈地承认,冰岛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走出此次金融危机的阴影。这时,作为昔日全球最富有的国家,冰岛已欠下全球350亿英镑的债务,国家濒临破产边缘,相当于每个冰岛人欠下11.6万英镑的债务。

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为何会传递到这个北欧岛国?这一切还要从冰岛过于仰赖虚拟经济的发展模式说起。

长久以来,渔业一直是冰岛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4%,渔业产品出口是其主要外汇来源。但冰岛政府认为,靠资源拉动的经济增长过于缓慢,于是大力发展金融业,逐渐发展起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来吸引海外资本,通过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项目来获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渔业等传统实体产业却持续萎缩。

冰岛金融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其虚拟经济规模不但超过了实体经济,而且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根据官方统计数字,2007年冰岛银行业总资产相当于该国经济总量的9倍。其四大银行所欠外债超过1000亿欧元,而中央银行所能动用的流动外国资产仅40亿欧元。

显而易见,冰岛的经济支柱全部压在了金融业这种脱离了实体产业的虚拟经济上面。“由于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虚拟资产,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了全球的金融投资者手中。当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就会迅速波及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内部。”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指出,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救市,政府就完全失去了拯救国家金融业的能力,以致造成“国家濒临破产”的悲惨局面。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颇多警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改革与创新应当服务于实体经济,防止与实体经济‘疏远化’。”经济学家李扬说。

金融业是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的主要表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尔街的引领下,全球金融体系快速发展,逐渐出现脱离实体经济基础而自我服务的倾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7年底,全球金融资产是世界GDP总量的4.2倍;而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则是世界GDP总量的10倍多。2005年至2007年,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年均增长高达41.5%,而其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4%。虚拟经济过快发展和过度膨胀明显。

纵观此次金融危机,其实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美国金融机构基于信用程度较低的次级债产品,通过杠杆化创造出数倍于其价值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但当房地产价格快速回落、利率快速上调时,次级债链条一经断裂,便如同蝴蝶翅膀扇起的气流,最终掀起了一场飓风,风暴之猛烈最终把远在北欧的冰岛卷入其中。

“实际上,这些被叫做产品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价值,除了虚拟的价格和市值,并没有创造真正的财富,跟实体经济已经没有了关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一大警示就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虚拟部分不能离开实体经济太远,虚拟的货币和市值不是财富,而是危机的伏笔。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应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转移市场运作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泡沫一旦破灭,就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不过,我国在汲取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过度化教训的同时,应看到目前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发展不足的初级阶段。不能因此而拖延中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脚步。”陈凤英认为,在全面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转型的同时,立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融合。

警示三:避免举债消费的噩梦

相比于金融危机的历史,更为久远的是关于储蓄与消费间关系的争论。因为在历次经济危机爆发中,人们总能发现储蓄与消费间关系的严重失衡。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就在各种救市方案纷繁出台之际,有人开始寻找危机的幕后真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总结出的经济危机元凶名单出人意料:美国消费者居然位列前雷曼兄弟总裁理查德·富尔德、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人之前,被CNN列为十大罪魁之首。

CNN新闻主播安德森·库珀这样点评道:如果身为一位消费者,你奉行及时行乐,对消费的贷款失去节制,给个人和家庭带来高负债率,导致整个国家储蓄率过低,那么,你不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而是首要的元凶。

“事实上,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的确来自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经济学家余永定说。

作为美国梦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美国大量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以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由于市场利率较低,房屋价格不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者可以以已经升值的住房为抵押,以比原有贷款更为优惠的条件,借入一笔新的贷款。在偿还旧贷款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现金,作为自己的消费开支。

警示三:避免举债消费的噩梦

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通过以上这种方式,每年平均每年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作为其日常消费开支。但与此同时,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美国的储蓄率为负数,欠账的人多如牛毛。在纽约,20%的市民根本没有任何积蓄,另有45%的人其积蓄只够维持3个月生活的时间。

现如今高负债、低储蓄特征的消费模式最终出现了问题。当美国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后,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最终引发了危机。

“当人们最终无法偿还贷款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之日。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危机的爆发,这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重要警示。”余永定说。

事实上,历史上的多次经济危机,都能找到社会储蓄与社会消费失衡的身影。基于此,这也成为西方经济学家讨论的重要问题。自西方经济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了对节俭问题的研究,存钱和节制消费一度被认为是对家庭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自上个世纪以来,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持有的“储蓄增加将导致消费减少,并最终减少投资和社会财富”的观点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并对美国现代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后在美国金融模式的刺激下,举债消费不但成为了潮流,而且也成为了日后危机爆发的祸根。

一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理的消费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零储蓄的举债消费带来的只能是虚假的繁荣,而当储蓄与消费间的关系彻底失衡、负债率开始上升时,带来的则是风险的积累和噩梦的开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开始寅吃卯粮,通过借贷弥补亏空。通过各种新发明的金融产品,任何人都能为了任何目的借到相当数量的钱。但住房债务也越变越大,从1974年的6800亿美元增加到如今的14万亿美元。整个国家卷入一场大骗局。过度举债的美国正从噩梦中惊醒。”《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说。

不过,与美国不同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储蓄过多而消费不足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如今我国居民储蓄的存量资金已经突破20万亿元大关,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与储蓄的关系需要协调。

每一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人们都会想到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国际金融秩序和机制的重建。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人们提起过这个话题,而今天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人们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

日前,一份众多经济学家写给受邀参加全球金融峰会国家领导人的公开信被媒体广泛转载,经济学家们在信中建议,基于对目前金融监管体系的失望,应该尽快构建起公平有效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应该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提出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没有货币霸权在内的全球货币体系。

“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是一次简单的周期性危机。这场危机是盎格鲁-萨克逊式发展模式的危机—-这种模式给予市场和私人企业更多的信任,相信企业会在市场中自律,市场越自由,就会更有效地保护公众利益。”余永定介绍,同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相比,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一直被视为最完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金融发展模式。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力推销盎格鲁-萨克逊模式。

然而,当学生还未来得及交出令老师满意的答卷之前,老师自己却突然出了问题。经济学家们指出,根植于盎格鲁-萨克逊式的国际金融发展和监管体系已经无法跟上金融全球化和创新的脚步,因此必须要改革原有金融秩序,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发展和监管模式。

此外,自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的垄断地位虽日渐式微,却仍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同美国倚仗美元的优势地位“绑架”世界经济有关。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美联储实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滥用货币发行权、谋取铸币税及国际货币的好处提供了可能。这种货币体系一方面助长了美国人毫无节制的借款行为和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刺激了房市的非理性繁荣;另一方面通过所谓金融创新将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其他投资者,并使风险扩散至世界各地。”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指出,金融危机的一大警示在于,国际金融制度中美元主导的格局需要尽快加以改革,多个主要国际货币共存应成为未来说50年全球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

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以美元本位为本质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如今正日益暴露出其明显的不稳定性:在这种体系下,每当危机发生之际,美国都可以通过利率政策等手段改变美元估值,从而向外转嫁风险。

此外,专家们还认为,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相关“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全球参与的民主性,导致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也应成为改革的一部分内容。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