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牛市“绞肉机”
从每个个体投资者而言,股市上涨是个好事,当然全身而退才重要。交易策略上,当然要上车。退出时机要看疯狂程度。对经济和金融稳定来说,这种国际价值洼地效应很难免,但也要清楚,资金推动型市场贻害无穷,2015股灾殷鉴不远。预测点位很难,也没有意义。不过,可以预见,这一波是外资割散户的韭菜。还有官方媒体鼓吹牛市,有过惨痛的教训。
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更要注重基本面。三根阳性真的改变信仰,之前判断的基本面、流动性、估值、上市公司的质量等,在三根阳线之后统统都被抛诸脑后。牛市来了真的那么重要吗?从历史经验上看,就像那个段子说的,在熊市里凭专业能力赚到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流动性的变化,北上资金的增加,同时也一定要坚持原来的市场判断,投资标的的基本面要素,估值、价格、赛道等,有了这样的判断,无论牛市来还是没来,都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媒体一说牛市来了,很多人一怂恿,甚至很多人散布小道消息、所谓的内幕消息,就义无反顾、头脑发热地冲进去,所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冷静、独立思考,仍然要坚持从微观上选择投资标的,注重投资标的基本面。
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也不建议新手贸然冲进去。有一个比较扎心的问题,如果大牛市真的来了,能保证保持定力不买股票吗?我想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段时间股市连续上涨,很多人都按捺不住,跃跃欲试准备冲进去。对于成熟的投资者来讲,这无可厚非,从交易策略上来说,当然是该上车的时候要上车,但对于大部分对股市了解不多的新手,我建议还是按捺住自己的心情,按兵不动,因为你可能获得的收益比起风险来讲要小很多。其实包括股票市场投资者在内的各种投资,本质上还是对人性的修炼,也可以说是非常反人性的,如果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火热的情况之下,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从头学起,至少还有一个成功的开头,如果贸然冲进去,不明就里,甚至听信很多所谓的内幕消息、小道消息,亏钱的概率非常大。
普通投资者千万不要加杠杆炒股,风险极其巨大。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绝对不能按照机构的打法去打,因为两者资产规模、风控能力、专业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投资策略一定不一样。股市仍需时间培育: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的修订、严格监管、打击造假、实行注册制、去行政化等。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股票都不怎么赚钱;股市真正赚钱反倒是经济增速下降、经济质量提升的时候。建议普通投资者在明确宏观趋势后,花力气选择赛道,找好标的,不要一听说牛市来了就急于动手。大部分人投资是赚不到钱的。坚持自己投资,就一定要分散投资,一部分交给机构,一部分买公募基金,一部分买私募基金等。对于可投资产规模不大,又确实按捺不住想去炒股,同时炒股的资金亏损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散户,千万不要加杠杆,加杠杆风险极其巨大。
全球格局变化必须关注,当前全球的产业分工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美国,消费市场、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第二类是中国、东南亚国家,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三类是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提供能源、矿产、粮食、农作物。在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下,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一种图景——国内区域大洗牌。举例来说,未来像黑龙江在国内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可能会特别像国际格局中澳大利亚的角色,陕西会特别像沙特,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则会像美国。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法非常重要,标志着中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基本遵循加入国际大循环发展的策略。新的提法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强调了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变化的出现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改变、优化,转变增长动能的攻坚期。尤其是受疫情冲击,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疫情的冲击对我们来讲是长期的,整个投资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跟疫情长期共存。二是国际层面的变化。当前世界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们必须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一转折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双循环有四大关键词:统一市场、启动内需、数字经济、产业重构。其中,统一市场是基础,启动内需是动力,数字经济是提升,产业重构和区域洗牌是结果。首先,统一市场。如果要启动内需,我们肯定是要来一轮比当年加入WTO前实现国内市场统一更大的举措。国内市场虽然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广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区域之间的障碍,其中有法律法规、监管、交通、物流、社保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统一市场的建立是新经济格局形成的基础。其次,启动内需。启动内需核心是深入推进和落实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其中包含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大数据。启动内需核心是要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只有生产要素的活力释放出来,内需才能起来。现在启动内需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无论是经济减速还是疫情的冲击,都导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时启动内需显得非常紧迫。第三,数字经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是提升和升维,即升维竞争、换道超车。数字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即所谓的“新基建”,这是每个城市都避不开的。对每个城市来说,它的要义在于要抢抓机遇,走在前面,最好先人一步。京沪线、京广线可能比其他城市更有先机。身处一些中小城市的领导和企业家,可能要想办法避免虹吸效应。第四,产业重构。产业重构和区域布局会出现区域洗牌的结果,就像高铁导致的城市之间相对地位发生变化,产业链重新布局,两者是一个道理。未来会如何?说实话我也很难完整想象。就像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很难想象互联网会发展成为现在的状态。但今天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前二十年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讲,这是升维竞争、换道超车的绝好机会。“新基建”、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既然开车追不上,那就改直升飞机。
“新基建”推进的四大有利因素。首先,从政策上来讲比较友好,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上至中央下到各个部委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是很好的一个背景。传统“铁公基”的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增长的弹性越来越小,即获得一定GDP增长所需要的债务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急需转换增长的动力。因此在政策或国家支持层面,应该也是不遗余力的。第二,现实需求比较强劲。因为“新基建”不仅是短期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实际上是一个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目前据很多机构测算,“新基建”的经济效应投资回报率很高,尤其是科技类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非常明显。第三,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特别是“新基建”中,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要。疫情之后,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提升应急能力,补充升级医疗器械设备和医疗信息化等都亟待提升。第四,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新基建”非常符合这一方向。
发展“新基建”有两大抓手。一是“通”,即信息的互联互通,这相当于传统基建的交通。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布局5G基站、终端、工业互联网等。对于投资机构来讲,赛道没有问题,但是究竟谁能跑出来?这是投资机构要去考虑的。二是“数”,即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在金融行业一些新型银行已经能够使用大数据做很多传统银行做不了的事情,大数据无处不在。这时一些原来相对落后的地方,反而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因为很多发达地区并不适合建设大数据中心或基站,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则能够享受到这个趋势的红利。
改善营商环境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切入。从宏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治理问题,即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从中观上看,主要涉及到监管管理问题。管在涉及到部分行业的管理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白纸黑字抵不过一个电话”。此外,窗口指导也非常普遍,有的窗口指导是不是有必要值得讨论。从微观上看,主要涉及到服务和成本的问题。以企业服务为例,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来一些科技类企业,但由于这类企业投资周期比较长,科技转化成产品的周期比较长,时间一长,部分地方政府对此无法接受,会提出把原来承诺的地或其他给那些税收规模大,收税见效快的企业。这类问题也是提升改善营商环境需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