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业务在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控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具有操作方便、灵活性强等特点,比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适应性更广。而在我国,因为缺少经济基础的支撑,公开市场业务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严重影响其政策效果。本文就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现状进行概括,并找出问题所在,以期提出解决办法以实现政策效果的提升。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央行三大法宝之一,近年来正在我国货币市场上逐渐发展完善,然而相对财政政策工具而言,货币政策工具在运用于经济调节时显得苍白无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缺陷和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公开市场业务相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和贴现制度而言,更是显得无用武之地。在发达国家运用货币政策不断攻克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时,我国不得不对货币政策尤其是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做出深入研究和思考,使货币政策真正发挥其调节经济指标的功能,与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相辅相成,共益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公开市场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公开,II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一证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晕的一种政策手段。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政策具有灵活性,并且央行有相对的自主权。我国央行自1994年3月开始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当时是针对外汇市场的调节措施,属于外汇市场操作。
1996年月9日,央行正式启动了人民币市场的公开市场操作,当年仅做了几笔交易,交易朵仅20多亿元,随后便停止了。1998年5月26日,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央行为扩大内需重新启动公开市场业务,自此,其样到长久发展,逐渐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对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是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以及证券投资公司,总共50家。交易工具主要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交易工具的选择主要是由央行具有该工具的数量和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的,所以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19%年刚开始时,主要工具是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国债,后来短期国债的停发使得从1998年起,政策性金融债券开始成为操作工具。而随着对冲因外汇占款大幅增长导致的基础货币过度增长,2003年,为解决对冲手段的缺乏,央行决定发行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4月22日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贴现发行50亿元央票,而与此同时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增幅开始逐渐下降。央票成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主要交易方式是回购和现券买卖交易,回购又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996年开始是以逆回购交易为主,1999年10月12日,一首次开展现券买断操作,2000年8月1日,首次开展正回购操作,2002年4月9日,一首次开展现券卖断操作。央行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式调节市场中的货币流动量、价格(利润招标和数量招标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两种基本的招标方式,是根据不同时期政策目标的差异而决定。近几年实践中,是以利率招标为主。交易频率近年来也开始逐步增加,由最初的只有每周二一个交易日,过渡到2003年周二、周四两个交易日,并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增加。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1996年来,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建立并取得长久发展,央行运用其作为调控经济的工具,解决了我国市场中存在的经济不平衡问题。但仔细考察其发展历程,并对比国外实践经验,就可看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极其滞后,还需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完善。
1、在操作工具上,国债和央票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从国债来看,我国国债市场发行规模和交易规模都远远达不到要求,而且国债持有结构不合理,大多国债都在个人持有者手中,使短期国债比重较小,难以灵活应对市场中的突发问题。国债的市场分割、投资者结构单一、可流通债券比重小等也成为阻碍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交易有效性的重要障碍。央票是现阶段正在广泛运用的另一个操作工具,但其问题在于,发行只是为了解决暂时性的问题,它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调节工具,用来解决经济中的各种危机,因此稳定性极差,不宜反复使用。需时时顺应经济形势,等经济危机解决后,就要取消发行,慢慢引退。
2、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不完善,因此交易缺乏市场依托。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由中央和地方两级交易网络组成,一级网包括全国所有商业银行总行、全国性信托机构以及融资中心,通过该网调节头寸;一几级网由融资中心组成。但在具体操作中,两个交易网络并存带来很大弊端,它给公开市场交易增添了难度,使之难以形成有效的货币传导机制,带来额外的管理成本。而交易主体未建立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不能及时把握资金流动的方向。
3、利率市场化程度低。众所周知,我国政府直至现在并没有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管制使其不能反映资金的价格和供求状况,因此很难发挥其对货币供给的调节,这就弱化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中央人民银行在很多的重大事项上,并没有自主决策权,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决策权在政府手里,缺乏透明度,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可,自然影响到政策效果的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市场化要求很高,只有央行能根据市场经济形势适时采取相应措施,政策效果才能达到。因此要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程度,就必须对利率机制做出调整,逐渐摒弃管制利率的做法。
4、公开市场操作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不健全。首先表现为,货币市场规模较小,难以支撑商业银行调整其资产结构和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其次,开展业务的技术系统不够完善,公开市场操作需要有安全、高效和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技术系统作为支撑,而我国现有条件仍需改进。再次,金融管制机制欠缺。我国现阶段“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机制,使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了人为的分割,而各机构间缺乏协调,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使得监管既松散又时常出现冲突。更遗憾的是,有效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有高度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证,而我国的相关立法滞后,难以支持正常的交易秩序。
三、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的相应措施
市场经济建设要求有发达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为依靠,但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经历二十余年发展,处于不断完善和健全时期。同样,公开市场操作也正在不断发展,虽然存在以上各种层面的问题,但国家相关部门正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攻关。
1、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工具。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债是公开市场操作的鼓主要工具。因此,完善操作工作就应从国债的发行入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之所以满足不了市场操作的需要,很大的原因在于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在于弥补不断加大的政府财政赤字。李扬认为,债券除了弥补财政赤字以外,还可在筹集解决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资金、为国有商业银行筹集资本金、为社会保障体系筹集资金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政府适当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是有极大裨益的。除此之外,还要做到:滚动发行短期国债,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数量增加中长期债券的流动性,使之作为操作工具,优化投资人资产结构;政策上对银行在流动资产中持有一定数量的债券做出要求。而央票在我国很大程度上属于临时性政策,用其作为操作工具只是暂时性的,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央票即可慢慢隐退,直至退出操作市场。
2、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具有占有绝对垄断的地位,这对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是极其不利的。操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其他金融主体的介入,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等等,都应被逐渐吸纳进入债券交易市场。但因为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与银行差距很大,这种吸纳需非常谨慎。近年来,这种商业银行占主导的体制正在逐步改善,已经吸纳了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主体加入运行。
建立统一的由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同业拆借市场,使公开市场操作的主体多样性,并打破两个交易网络分割的格局,对我国公开市场交易的发展极为有利。央行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市场的各种不平衡进行调节,通过各金融主体间灵活买卖债券,达到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目的。
3、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央行的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