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股市是上帝根据人性的弱点设计的一个陷阱,稍不留神,便可能马失前蹄。当你兴冲冲南下淘金时,有一类杀人于无形的股票正磨刀等着你。它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千股”。
为什么香港市场会产生“老千股”?
“老千股”是香港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因值得深思。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从香港市场的制度和监管理念上,至少包括以下五方面成因:1)不以主营业务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上市公司能够存在,是由于香港采取注册制IPO门槛较低;但这并不是根本问题所在,因为同样采用注册制的美国并没有这一现象;2)连年亏损且不分红依然可以保持上市资格,是因为香港的退市制度没有做相应强制性的量化要求;3)大股东能够短时间内大幅减持,说明港股监管对减持的约束相对有限;4)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能够频繁且大比例配售新股或供股,是由于香港再融资制度和程序相对宽松;5)监管并没有非常严厉的惩罚“老千股”或更为广泛全面的保护投资者,是因为港股市场奉行投资者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的监管理念。
为什么香港市场给“老千股”提供了存在的土壤?
“老千股”是港股市场的一个特有现象,其在上市和再融资监管更为严厉的A股市场基本没有存活的空间。但是,同样采用注册制的美股市场上也鲜有港股这样“老千股”的存在。因此,为什么唯独是香港市场为“老千股”的出现和存在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实际上,如果反过来理解我们在上一章节中所总结的“老千股”的主要表现特征和典型套路,恰恰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老千股”之所以能够成为“老千股”,势必是上述这些方面在监管和制度上并没有遇到太多阻力,否则其伎俩也无法畅行无阻。因此,整体来看,我们总结出以下五点:1)不以主营业务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上市公司能够存在,是由于香港采取注册制IPO门槛较低;2)连年亏损且不分红依然可以保持上市低位,是因为香港的退市制度没有做相应的强制性要求;3)大股东能够大幅减持,说明港股监管对减持的约束有限;4)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能够频繁且大比例配售新股或供股,是由于香港再融资制度和程序相对宽松;5)监管并没有非常严厉的惩罚“老千股”或更为广泛全面的保护投资者,是因为港股市场奉行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即投资者要为自己的投资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此讨论港股市场制度和监管的初衷是为了客观的分析“老千股”这一特有显现出现的背景和原因,而非对要对制度本身的好坏优劣做出评价。
识别香港“老千股”,你要学会这几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从特征梳理,港股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信息、审计师聘任情况、停牌特点和资本运作里,其实都“暗藏玄机”。
1.大幅折价的配售以及供股:供股本身会导致发行股数大幅增加,对小股东来说每股可分配盈利、派息、净资产值等都会被摊薄。还要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会以奇怪的比例进行供股,如10 股供0.45股等,这会造成小股东手上有不足1手的碎股。如果小股东希望将“碎股”套现,多半需要折价转让;而此时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市场进行碎股收集,曲线完成低价增持上市公司股权的交易,小股东收益蒙受损失。
2.合股和削股:这也是连续融资的常用伎俩。比如,某公司先把已发行股份进行5合1,将面值为5分的5股合并 为25分面值的1股;之后再把合并股份的面值进行股本削减,从25分削减至1分;然后,再把未发行的股票面值继续拆分,以1分面值进行新股发行。至此,这家公司可以不断发新股进行融资;同时制造了更多股份,让日后的供股更为便捷。
3.财务粉饰:比如,将短期流动性非常好的债券归于现金等价物中,造成上市公司现金虚高的情况;将信托存款存在非银金融机构中,但这类机构实际是上市公司的关联企业,而这笔存款实际是应收账款。此外,还要警惕上市公司突然出现与主业无关的收购与融资动作,新年或节前进行大量贷款再融资,实为避免银行强制还款等。
4.公告藏玄机:在港股市场停牌超过3个月之后,港交所会将公司定义为长期停牌公司,并发布定期报告,这类公司出现财务问题概率较大。另外,如果一家公司的审计师更换频繁,或者从四大换位不知名审计机构,财报延期发布,都可能是出现问题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