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轮股市暴跌行情中,最可怕的,其实不是股市下跌了多少,个股跌幅有多大,而是我们至今还无法确认对手是谁,我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市场交易制度会有多么混乱。
从2015年6月中下旬至7月初期, A股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暴跌走势。其间,上证指数暴跌超过35%,短期内指数下跌超过1800点。创业板指数则暴跌超过40%,出现“腰斩”局面的个股比比皆是。
经历了7月份的全力救市行动后, A股市场的下跌动能略微减缓。但是,好景不长,在大约1周时间内, A股市场再度出现大幅下挫的走势,当时距离前期低点3 373点仅有不到300点的空间。在这1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一直在寻找恶意做空的对手。然而,经历了多方的调查,我们仍然无法有效确认对方的身份。
管理层也终于放出了“狠招”,先后对34个存在重大异常交易行为的证券账户采取了限制交易的举措。据统计,在这34个账户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据了14个账户,深圳证券交易所则占据了20个账户,限制交易时间均为3个月。
通过这一次的特别行动,管理层似乎找到了一些线索。不过,在调查的过程中,部分国内的重量级机构却被牵扯进来。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在此次调查中,还牵扯到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的Cita-del (司度公司)。
随后,国内重量级券商机构之一的中信证券,回应了联手国际对冲基金做空A股的传闻,并强调了两点:其一是该股股权已经转让。当时中信证券并未持有涉及调查的司度股权;其二则是强调了已退出的该笔投资属于财务投资,规模小,且投资期间中信证券并未参与司度公司的日常运营及管理。
虽然中信证券立马做出了回应,但是面对当时的舆论风波,恐怕也难以平复市场的忧虑情绪。或许,在那个敏感的时期内,大家都急切期盼接下来的调查结果。
A股暴跌的元凶究竟是谁呢?真相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仍需要耐心等待调查结果。或许,因牵涉的链条过长,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是什么。而这一次的暴跌风波,实则也暴露出A股市场的诸多漏洞。
第一,管理层在此次暴跌风波中,并未在暴跌之初及时做好应对的准备,而是待暴跌危机加速传播之后,才有所动作,此举实则拖延了救市的最佳时机,而在随后的救市举措中,整体的救市成本也大大增加了。如此一来,也给部分恶意做空者带来了充足的时间。
第二,在股市暴跌之前,高杠杆问题并未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其间,虽然管理层提示了高杠杆的风险,但却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果断的行动提前释放这一风险,这是引发后期高杠杆资金踩踏的直接原因。
管理层在后期“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高杠杆资金对市场的撬动影响已经很大,其用力过猛、用时过短的“去杠杆化”举动,演变成了6月中下旬股市暴跌的导火索。
此外,这一次的股市暴跌,实则也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落后,并不适应当时的股市发展。期现市场交易制度的不对称性,是导致部分机构借助期现交易制度的漏洞进行恶意做空的根源。
在实际操作中,当市场处于加速下行的阶段,因机构持有了大量的现货,而急需借助股指期货市场进行空头套期保值,此举实则加快了市场套保盘的释放,加大了市场潜在的下跌动能。与此同时,因期现交易制度不对称,容易引发套利机会,也给部分机构创造了套利的可能。然而,对于中小散户而言,因无法借助这一工具完成套期保值,最终只能借助抛售股票来止损。
至于部分深套者,只能是“躺着不动” 7另外,在前期暴跌行情中,高杠杆资金的强制平仓风险,结合我国长期存在的涨跌停板交易制度,实则容易引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
在实际操作中,当市场处于非理性暴跌的行情,而股票的走势以连续大幅下挫或以连续“一字板”跌停为主时,会使市场资金陷入极度尴尬的局面。显然,因市场交易制度的限制,若市场连续几天出现大幅跌停的走势,大量杠杆资金会面临着强制平仓的风险。伴随着市场杠杆资金的平仓压力加大,实则加剧了市场的踩踏效应。于是,在集中抛售的大环境下,市场陷入了流动性危机等困局。或许,这也是引发A股持续暴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寻找股市暴跌元凶,查明真相固然重要,但是,对于管理层而言,也急需借助此次股市暴跌风波,做好充分的反思,并及时完善市场的交易制度,修复市场存在已久的交易漏洞,否则,待下一次风波来袭之际,我们也只能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