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setz(1968)对交易成本的研究改变了经济学家的传统观点,使得对价格形成的研究集中在市场的微观基础上。特别是1987年爆发的股市崩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对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兴趣,并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1)存货模型
存货模型也被称为完全信息模型,它把交易过程视为做市商根据订单流的情况,通过调整价格来平衡不同时点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匹配订单的过程。代表模型有Garman模型、Stoll单期和多期模型和Cohen-Maier-Schwartz-Whitcomb(CMSW)竞争性市场模型等。
①Garman模型
Garman(1976)在假定总的订单流服从泊松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做市商的定价问题,结果表明价差是做市商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做市商制变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Amihud&Mendelson(1980)通过考虑存货头寸对做市商报价的影响,对Garman模型进行了丰富和完善。研究发现,做市商往往偏好某一存货头寸水平,并且做市商的报价随着存货头寸的增多而降低。
②Stoll单期和多期模型
Stoll(1978)在假定做市商厌恶风险的情况下,通过求解做市商的最优决策问题,得到做市商的存货头寸只影响设定的买卖价格的高低,不影响价差大小的结论。Ho&Stoll(1981),O'Hara&Oldfield(1986)建立了多阶段的做市商定价模型,研究发现做市商的风险偏好在界定价差大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CMSW竞争性市场模型
Cohen,Maier,Schwartz,etal.(1981)的研究发现,多个做市商竞争的结果会使价差缩小,但不会使价差趋于零。同时,一个做市商对其他做市商的成本和交易为的预期也会影响该做市商的报价和价差。
(2)信息模型
信息模型将交易过程看作交易者之间非对称信息的一种博弈,基于贝叶斯更新理论探讨价格包含信息的过程。因此,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的重点就从做市商的存货成本转移到做市商如何从交易中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又如何对做市商后来的报价、价差产生影响。基于此,信息模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性的阶段。
第一阶段,Bagehot(1971)首次采用信息成本解释价差。他认为,做市商的报价不仅受存货和交易成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为市场上存在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做市商有提供市场流动性的义务,所以当做市商和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时候,必然遭受损失,即为了从知情交易者处获得私人信息,做市商必须支付信息成本。Capeland&Galai(1983)比较了垄新做市商和多个竞争性做市商的价差设定情况,结果发现,市场价差随着做市商的增多而减小,但是不会消失。并月,价差的设定随着不知情交易者需求的下降而增大,随着知情交易者比例的增大而逐渐趋于一致。
第二阶段,Glosten&Milgrom(1985)基于贝叶斯更新理论建立了序贯交易模型。他发现价差和存货成本独立仅由信息成本产生。进一步,过多的知情交易者将迫使做市商设定过大的价差,从而阻碍交易的进行。Easley&O'Hara(1987)分析了交易规模和时间对价格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规模大的订单往往以较劣的价格成交。同时,时间也具有信息含量,不仅影响价格的高低,也影响价差的大小。
第三阶段,虽然序贯交易模型描述了信息对做市商报价的影响,但是没有考虑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对价格的反映。为了考察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Kyle(1985)在理生预期的基础上建立了批量交易模型,分析了知情交易者如何充分利用其私人信息。结果表明,知情交易者的最优交易量与不知情交易者的订单流有关,一次交易后将有一半的私人信息反映到价格中,经过多次交易,价格将完全反映其私人信息。Holden&Subrahmanyam(1992)研究了多个知情交易者竞争的交易策略,发现交易者之间的竞争使得信息融入价格的速度加快。为了考察不
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Admati&Pfleiderer(1988,1989)研究了不知情交易者对日间不同时期订单流的选择问题,Foster&Viswanathan(1990)考察了不同交易日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变化引起的日间策略影响,Sepi(1990)分析了大额交易者和小额交易者交易决策的影响因素,Spiegel&Subrahmanyam(1992)研究了做会期保值的风险厌恶的不知情交易者的交易行为。
自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产生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利用市场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检验。如Madhavan&Stmidt(1991),Hasbrouck&Sofianos(1993)采用专家的存货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做市商可在不改变价格的情况下控制存货,导致信息效应对价格的影响显著强于存货效应。尽管如此,Lyons(1995),Manaster&Mann(1996)的研究却发现,存货对价格有很强的直接效应。除了对存货效应和信息效应进行检验外,以看法差异为解释依据研究价格行为足市场微观结构的最新发展阶段。如Parlour(1998),Farcault(1999),Handa,Schwartz&Tiwaril(2003)等通过分析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了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行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