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发行,把系统都搞瘫痪了。
8月以来,地方债发行明显提速,金额达8829.7亿元,较7月增长16.65%。仅8月31日当天,浙江、山东、湖北就发行了超过1200亿元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券,财政部政府债券发行系统客户端甚至一度出现故障,迫使湖北改用书面形式来公布债券发行应急投标书。
不仅发行速度加快,而且各部门还不断出台多项政策组合拳,想方设法为地方债“松绑”。
7月18日,央行“枪口”指导商业银行,必须要投资信用债券,AA+及以下等级债券一个月要投30亿元。由于AA+信用债评级不高,信用度较低,所以银行将资金更多投入地方债。这也导致某些地方债的投标倍数已经恢复到4倍以上,近年来罕见。
8月14日财政部印发文件,要求全国各地9-12四个月要把万亿专项债发出去,发不出去要问责,迫使地方债购买成为一种刚需。
8月21日,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从20%调降至零。这意味着在风险资产占比上,地方债将享受与国债、国开债同等待遇,对银行吸引力显著提升。
买方胃口大开后,卖方也要及时跟上。
9月3日,银保监会通知,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兑付方式由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变为省级政府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管理比照国债实行余额限额管理。
银行承销不再受20%限额约束,使地方政府后续发债相对容易。
靠基建拉经济 基建还有空间吗?
表面上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实际上GDP增速在下行,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都在走弱。外需不振,扩大内需,但是老百姓手里都没钱了,如今拉动消费的核心动力已经变成了方便面、榨菜和二锅头……
出口受阻内外交困的的情况下,GDP怎么办呢?基建仍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各部门出台各项政策,想方设法加速地方债发行,就是为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也在加快审批基建项目。
比如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批复苏州市、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多条线路,总投资1700多亿元。
8月下旬,民航局和发改委发布了《民航领域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清单》,涉及11个民间投资的项目和17个拟向民间投资推介的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100亿元。
投资额更大的一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项目也已在近期推出,仅川藏铁路、渝昆高铁、滇中引水3个工程项目总投资近5000亿元。
中国是基建狂魔,世界瞩目。经济不行就发展基建也是历史经验,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疯狂的基建投资之后,目前基建还有空间吗?
单从使用效率和单项目的经济效益看,确实空间有限。分地区来看,我们以为需要加大投资的西部地区反而明显过剩,其基础设施存量GDP之比已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两倍。
截止2014年,西部地区每万人公路里程48.7公里,高于中部地区的33.9公里和东部地区的21.5公里,西部地区1.18公里的每万人铁路运营里程也高于东、中部地区。
按照国际经验,铁路和公路的运营里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两者本应是正向关系,即人均GDP水平越高,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水平也越高。而如今出现倒挂现象,说明某些方面存在过度建设。
但是从国际对比来看,我们又发现中国基建是存在空间的,甚至比几十年都不搞基建的美国都差一大截。
2018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
在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估中,美国名列世界第九,得分6.0,中国则名列第46,得分4.7。此外,报告对各国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估又细分了9个指标。
由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美国的基建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与之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这差距不在总量,在于结构。
其中,管道、水利等基建与主要经济体相比差距较大。我国2014年的管道运输长度总量上仅为美国2010年长度的13%、俄罗斯2010年长度的42%,人均量和密度的差距亦很大。水利基建方面,还有1/3的污水处理需要新的设施支持,设施运行负荷率很高。
以西部地区为例,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总体过剩的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相比东部地区明显不足,人均城市道路长度、人均城市供水量和人均公共交通车辆等公共设施指标都低于东部地区。
所以说,搞基建也得有的放矢,别只顾着修铁路了,多修一下公共厕所吧。
人民日报就发文批评过:无论是规划过度超前,还是建设规模过于集中,对“铁公机”项目的热衷,折射出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一些地方对交通基建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贪大求快,造成了一些公共资源“晒太阳”。像某五线城市耗资近16亿元建设的第二机场,平均一天起降航班不到2架。
再如一些中小城市罔顾实际,将高铁站建在偏远地区,站前广场更是动辄开发几平方公里,沦为没有产业内核的“空壳”。
某市地铁开工不足百日被叫停,就是因为其财政年收入仅为200多亿元,地铁项目建设总投资却超过300亿元。
现在,国家经济的未来都交到地方政府手里了,一定要听指挥,搞基建目的是补短板,可不能再乱搞了啊。
大搞基建可以为经济续命,但是此后带来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中国这一轮放水,和前四次有些不同。前四轮放水,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次贷危机,以及次贷危机,每一轮放水都处在全球量化宽松的大环境之下。
在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的情况下,我们却继续吹泡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此现在搞基建是个技术活,搞不好就会带来更多的产能过剩,提升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加剧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概率。
要知道,现在地方真的是穷,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华东某省的一个县,2018年1月~5月税收收入24个亿,但是同期的支出已经近百亿。
有些地方更是已经穷到变着法的找钱。像湖南省东南部一个百万级人口的县级市,因多年财政困难累积,5月份公务员工资都延迟发放。这还不算,最近其政府又脑洞大开的搞出了一个“教育分流”,本来应享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被迫接受起“贵族教育”——各种杂费算起来一个学期大概2800元,光校服就要520元。
这样的情况下,“枪口”指导银行买地方债,并且地方债享受与国债、国开债同等待遇确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逼银行买地方债,意味着风险承担者都是银行。如果未来银行因此出现大量不良资产,那么最后谁买单?最终还是我们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