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恩进行了开创性工作以来,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理论上,众多研究都证实,在一定的条件下,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关系;有的研究采用合谋来解释这种相关关系,认为高集中行业的较高利润是因合谋而产生的高额价格的结果;也有的研究认为高集中度产业内企业的高利润率并不是来自于寡占企业的共谋,而是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理由是有效率的企业能够通过更高级的管理技术或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并获得较高的利润,相应地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集中度的提高,而有的研究表明,市场绩效既可能来源于企业生产效率(smirlock and Evanoff,1993)也可能来源于产业的市场结构(Fortier and Moiyneux。1994),或者由效率和市场份额的共同影响。
许多经验研究表明,在高集中度和高进入壁垒的产业中,厂商就有可能成功地限制产出,把价格提高到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利润率也比较高;同时,企业生产效率越高,市场绩效就越高,则产业集中度也越高。然而,这些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理由是这些研究假定集中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是平滑的、线性的、连续的和单调的,而Demsets(1973)已经证实,卖方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的双S曲线。
针对当前较低的产业集中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一现实,文章以探讨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在不同钢铁亚产业中两者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却存在差异。我国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传统的政治经济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根除其基本矛盾。新社会因素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已被新社会因素打开了缺口。虽然这些新变化具有两面性,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弗朗西斯・温文对马克思理论的简评是:“《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如何使人沦为劳动力商品,商品如何取得统治人的巨大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商品的人。今天,这一点已在全球越来越大的范围成为现实。”谢尔曼、韦斯科普夫等人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后备军消失和现代工人阶级消费不足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机制,并引用利润率的升降、投资额的增减等大量统计数字证明。吴易风总结道:“资本主义经济要达到均衡状态,两个部类的资本家的积累―投资率必须保持相应比例。但是,资本主义不存在什么机制使得两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满足相应的比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经常平衡。”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埋下了种子。另一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作为微观经济理论逻辑基础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度量与存在性问题,以及效用函数则存在的效用度量问题。但是,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可以构建起马克思经济学基础的市场价格理论,说明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萨缪尔森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太大,不能听任马克思主义者支配。它提供一面可以用来批判的棱镜。通过这面棱镜,主流经济学――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通过分析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批判。”到了20世纪末,西方思想界精英层把马克思评为“千年思想伟人”。虽然这项网络调查的结果并不足以成为评价学术科学性的充分论据,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理论争论之后,西方主流思想界对马克思理论的尊重与认可。
例如在不少合同中往往会出现“某某工程必须达到省级文明工地,并取得证书,若达不到要求扣除全部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这种现象违反了政策及计价规则,计价规范3.1.5明确规定“措施项目中的安全文明施工费必须按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计算,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其费用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承包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规定,为保证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保护现场内外环境和搭拆临时设施等所采用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此费用不能以取得有关部门的证书而取决是否给予。
Granger检验从统计意义的角度探讨变量间因果关系在某个方向上的存在性,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则可以将VEC模型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较为完整而细腻地表达出来,进而体现出超越Granger检验的观测。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来自另一内生变量的一个单位变动冲击所产生的响应,可提供系统受冲击所产生响应的正负方向、调整时滞、稳定过程等信息。本文采用Pesaran和Shin 于1998年提出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经常采用的Cholesky分解技术所存在的对冲击识别的任意性和结果对变量排序的依赖。图中纵轴表示响应数值或贡献度,横轴为滞后期间数。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是:在短期内,正向的企业数量冲击产生的利润率响应为负;正向的利润率冲击产生的企业数量响应为正。这表明企业进入导致竞争加剧使得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行为对企业进入行为具有驱动作用。但如果将滞后期间数调为35,就会发现各自的响应都呈波浪线形状,伴随着上升和下降的交替。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是:企业数量变化对利润率变动的贡献度不断上升,这说明汽车整车制造业中企业的竞争强度不够,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度竞争”。利润率变化对企业数量变动的贡献度平均在20%以下,这也进一步说明该产业的进入壁垒过高,与前面Granger检验的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