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2年,泰国的金融界人士就认为曼谷应取代即将回归中国的香港,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在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的推动和刺激下,泰国政府对外国资本敞开了金融市场的大门。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泰国政府对于外资的进入,实行了更加优惠的政策。1992年,泰国组建了曼谷国际银行,允许投资者通过这家银行获得低息贷款。与此同时,国外投资者,尤其是华尔街的金融投资家们,也对东南亚市场虎视耽耽,他们希望找一块可以进入这一市场的沃土。在当时,国际上的美元利率远远低于泰国国内的利率。泰国开放引资的政策,深深地吸引着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于是,来自国外的贷款源源不断地进入泰国市场。
大量低息美元贷款的注入,让泰国金融家欣喜不已。他们开始对诸如房地产等基础产业产生浓厚兴趣,结果多家银行一窝蜂地把近50%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这使得房地产业的资金迅速膨胀,供求结构严重失衡。随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银行方面的呆帐、坏帐激增,许多贷款难以收回,资产质量出现严重恶化,金融危机一触即发。这让善于宏观分析的索罗斯窃笑不已:“对宏观经济体制的详细考察是任何投资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事实上,索罗斯这位西方金融市场的传奇人物,自统帅套头交易基金组织在1992年狂沽英镑大获全胜之后,就瞄准了亚洲的新兴市场,并伺机下手。1993年,索罗斯和一些金融投资家们选择在马来西亚小试牛刀,尝试对亚洲市场发动进攻。
当时,投资者们普遍认为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的币值被低估,必涨无疑,于是在索罗斯的号召下,国际金融投资家们开始围剿林吉特,可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却偏不买索罗斯的帐,坚决捍卫低币值的林吉特,最终在马哈蒂尔加强对资本市场控制的情况下,德鲁肯米勒只能选择暂时离场,索罗斯在亚洲的初试锋芒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
但索罗斯显然不会因为这样一点小挫折就选择放弃,在墨西哥市场大捞了一笔之后,索罗斯又将目光转移回亚洲。1994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写了一篇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文章。这篇文章针对东亚的经济形势提出了一个命题—“东亚无奇迹”。这极大地刺激了索罗斯进军亚洲的野心,索罗斯说:“我看到文章时就思忖,亚洲经济的增长可能会有限度。泰国‘泡沫经济’的耀眼光彩被我们盯上了。”
然而索罗斯并没有立刻行动。他一方面在寻找着最佳的时机,另一方面,则在进行着填密的筹划,拟定行动的方案。
1996年,东南亚国家经济暴涨,繁荣日趋明显。由于通货膨胀节节上扬,景气过热的威胁不断加重,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利率在各国中央银行的引导下节节攀升,此举虽减缓了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套利,这为索罗斯进军亚洲创造了新的机会。
当时泰国银行业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资金金额高达20-30亿美元。此外,银行业本身也大肆从海外借人利率比泰铢、林吉特等货币低上3-5个百分点的美元、日元和马克,然后将其出售,从中赚取利差。当时泰国国内的一份统计显示,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短期借贷。
在这样虚幻的繁荣景象中,国际金融界已经嗅到了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泰国传出的危机的气息。1997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布尔曼发出了警告:大量的资金正在不断注入亚洲等新兴市场,“不理性的热烈情绪”正在这些市场广泛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
然而,布尔曼的声音并没有引起东南亚各国的重视,这使得索罗斯下定决心,要在东南亚重现击败英格兰国家银行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