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从政治角度看时局
不用说,过去300年来从来没人敢挑战英格兰银行的至高权威;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出现之前,英格兰银行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中央银行,甚至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但索罗斯很快就发现其中一个细节,那就是英国财政大臣发表上述演讲的同一天,在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之后的一篇简短演讲谈到:“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内各国将不会再一致行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索罗斯看来,这就意味着欧洲共同体内部出现了分歧,表明强大的英国中央银行已经是“此一时彼一时”了。只要各国之间不再统一行动,英镑汇率的剧烈波动就是必然的。
接下来索罗斯注意到,1992年9月初英国财政大臣宣布,英国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入价值75亿英镑的外汇用于维护汇率稳定,这等于是给索罗斯发出一个明确信号:英国政府之前宣布的维护汇率稳定的措施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英国政府在维护汇率稳定方面已经力不从心了。
索罗斯盘算:这75亿英镑的弹药虽然不少,可是与国际热钱的几百亿英镑规模相比完全是小菜一碟。也就是说,虽然英国政府借入这些英镑希望能用它来维护汇率稳定,但实际上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更多地还取决于索罗斯等国际炒家。
1992年9月10日,英国首相梅杰在英格兰英国工业联盟的演讲中坚定地表示:“软弱的选择、贬值论者的选择、助长通货膨胀的选择,在我看,是在此刻背叛我们的未来。我可以十分明白地告诉你们,那不是是政府的政策。”话音刚落,一些国际炒家觉得接下来应该没有多少戏唱了,于是纷纷开始获利了结。这时候的英镑汇率与年初相比贬值了差不多6%,虽然利润不丰,但毕竟小有斩获,所以他们见好就收了。
而这时候的索罗斯分析认为,在这种看似坚定的表态背后,英国政府实际上并没有看清德国已经抛弃英国的现实。只要德国放弃对英国的保护,英镑汇率就必然会继续下跌,而不是到此为止。所以他想,这时候他需要做的应该是逆流而上增加赌注,而不是像其他炒家那样撤退。
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同一天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对德国中央银行的一篇访谈录,其中提到“欧洲货币体系不稳定的问题只能通过部分国家货币的贬值来解决……虽然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这‘部分国家’是哪些国家,但显而易见的是,其实这些就是指英国和英镑。”
综合以上分析,索罗斯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出手的时候到了。如果再晚一步,英国政府赖以救命的75亿英镑援助资金就要到位,这时候再出手就会增添许多麻烦。不如“先下手为强”。
就这样,索罗斯在1992年9月15日高声宣布卖空英镑。应声之下,英镑兑德国马克的比价一路狂跌,虽然英国政府出面相救及时买入30亿美元的英镑,可是这30亿美元与国际炒家的来势汹汹相比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当天傍晚收市时,英镑兑马克的汇率已经下跌到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最下限,所以只好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据说英国政府为了对付索罗斯狙击英镑,共动用269亿美元外汇储备,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所以历史上英国人称1992年9月16日为“黑色星期三”。
与此相似,随后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特也开始大幅度贬值,并宣告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从此,这位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以当年个人净赚6.5亿美元的业绩荣登《金融世界》杂志“华尔街收入排名表”榜首,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现在尚未有人打破。当年(1992年),索罗斯基金业绩增长67.5%。
稍事休息后,索罗斯又故伎重演,把目标瞄准东南亚,掀起一场亚洲金融风暴。此事另作叙述,这里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