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金刚经》听闻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初期,大约1992年左右,上海金融圈中有一个“北京圈”,主要是十几个同处异乡的北京人,多是25岁上下的小伙子,因为都住在老交易所旁的上海大厦,于是就成群结伙地在异乡的夜晚“乱窜”。而之后的一个金融巨鳄正隐藏其中。
当时,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副总经理戴学民在其中颇为引人注意,当时与他在一起的还有后来声名远扬的另一大巨鳄—涌金系的掌门人魏东,那时他还是戴的部下。当年,戴学民主管中经开证券、期货业务,岁数比魏东大得多。
中经开在当时就已颇为引人注意。因为中经开上海证券业务部是上海二级市场的绝对主力,那时在上海的北京公司中,似乎只有中经开在二级市场的影响力可与万国、申银、海通等本地大券商匹敌。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刚刚开业时,有几十家会员。其中有9家来自北京,其中除北京国际信托之外都是央企或央企下属国有企业。而中经开之所以会成为其中翘楚,是因为其是财政部独资的唯一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一直被圈内认为是信托投资公司里面的贵族。
中经开成立于1988年4月26口。原财政部副部长田一农担任中经开的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董事长,之后中经开则长期只有总经理,均出自财政部。1995年,原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司长朱扶林担任总经理,至于戴学民,亦出自财政部综合计划司。中经开得天独厚的财政部背景不由令人刮目相看,直接的好处是资产庞大、业务量较大、政策性较强。可能正是这样的背景与地位,中经开才能与当年在上海滩名震一时的万国证券叫板。
然而,“北京圈”没过两年就销声匿迹,其中最大的原因是1995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风波,以中经开为首的“北京圈”赚得盆满钵满,在圈内的影响力更是如日中天。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分道扬镶,涌金系就此崛起。另一方面,"327”国债风波仿佛成为券商整合大幕的序曲,也酿造了一个大鳄时代的私募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