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败者的历史档案中,静静地躺着一批公司名曾经如雷贯耳和看似强大到不容置疑的公司。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西尔斯公司曾经是零售业的代名词。1900年西尔斯就已经在美国零售业中排第一名,截至1972年西尔斯开设了900多家大型商场、2 600家目录商店,其销售额占美国GDP的1%,每3个月会有2/3的美国人光顾西尔斯,半数以上的美国家庭持有一张西尔斯的信用卡。这样强大到骇人听闻的公司,又在零售这种永远存在的行业中,难道还会失败吗?答案是肯定的。
图1企业增长前景分析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折扣零售店、大型专业品类专卖店(如服装、电器、珠宝专卖等)、超市等新型店铺的兴起和壮大,使得传统的商场遭遇了自由落体式的下降。虽然西尔斯试图力挽狂澜,做出了诸多的努力和尝试,但最终还是失去了霸主地位。在90年代初沃尔玛正式取代西尔斯登上宝座,之后家乐福、麦德龙也先后在销售领上超越了它。 2005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西尔斯最终选择与其昔日的竞争时手凯马特合并了。
巴菲特曾被问到投资生涯里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在1993年用4亿美元的等价股票收购了美国鞋企Dexter。但最终却全都赔光了。
巴菲特认为这家公司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且鞋业也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应该可以放心投资,然而,随着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的崛起,Dexter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优势迅速流失殆尽。
时此巴菲特回忆到:“1999年我们旗下绝大多数制造、零售与服务业务取得了优秀的业绩,唯一的例外是Dexter鞋业。不过这并非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在管理技巧、能力与敬业干方面,Dexter管理层与其他公司相比毫不逊色。但我们大部分鞋子是美国本土生产的,而美国本土厂商与境外厂商的竞争变得异常困难。1999年在美国13亿双鞋子的消费量中,约93%是进口产品,国外非常廉价的劳动力是决定性的因素”。2001年巴菲特不得不认错:“Dexter在我们收购之前几年,事实上在我们收购后也有几年,尽管面对海外鞋企残酷的竟争,市场仍然十分繁荣。当时我认为Dexter应该能够继续成功地应时国际竞争问题,结果表明我的判断完全错误。”
这些重要的案例告诉我们,竞争优势或者说护城河确实是存在的,但同样地,任何竞争优势是在一定条件和前提下才存在的。竞争是永恒的主题,某种环境下的绝对领先并不代表在其他环境和另一个时代中依然可以保持。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往往具有出乎意料的影响,但投资者很容易陶醉在以往的成功历史中而忽略和低估了这种变化。护城河能否维持的关键,既在于能否打造同对手不对称的、差异化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又在于是否具有持续的、审时度势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而绝不在于是否具有一时的高知名度,规模是否领先或者是否具有暂时的技术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