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顾名思义,是指股票交易市场或个股买卖交易的数量。成交量的大小,可以衡量股票市场或个股交易的活跃程度,并由此观察和了解买卖双方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情况,
虽然技术分析的指标已经多达上百种,但归根到底,最基本的无非就是价格与成交量,其他指标无非都是这两个指标的变异或延伸。因此,技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价格走势和成交量变化进行分析。
成交量是许多人进行技术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经验的股票投资者,往往把整个市场或个股的成交量作为衡量和观察市场变动趋向的前提,并从中寻找主力机构或庄股的动向,选择入市或退出市场的契机。为此,许多人总结出了成交量变化的许多规律,尤其是成交重与价格联动的关系。如人们熟知的“量是内,价是果;量在先,价在后”之说,就说明成交量是股价变功的内在动力,成交量的大小与股价的上升或下跌成正比关系。一般来说,成交量与股价之间,具有如下的规律:一是量增才能价涨;二是成交量萎缩则股价就不会大幅下跌;三是长时间盘整的股票带量突破.盘局向上涨升时,意味着庄家要拉高;四是股价在高位放巨量后股价一定还会创新高。
经典的股市投资或投机的理论都认为,股市中一切都可以掺假,惟独成交量是真的,是不会骗人的,因为成交最是实实在在用钱堆出来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用这些量价关系指导具体的投资,虽然有时是正确的.但在许多情况下却是片面的,甚至完全是错误的,原来成交不仅也会骗人,而且还是庄家设置陷阱的最佳办法,它对一些多少了解一些量价关系,对技术分析似懂非懂的人一骗一个准,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尤其是在根据成交量判断主出货与洗盘方面,失误率更高,不是错把洗盘当出货,过早卖出,从而痛失获利良机,就是误将出货当洗盘,该出不出,结果丧失出货机会。这说明是我们对成交最也不能过于迷信,因为成交量也可以是假造的,这就是经常被投资者忽视的“骗量”。
玩骗量手法的自然多是庄家,因为只有庄家才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来假造成交量,制造成交最陷阱,庄家骗量的方式很多:或在某价位放量,吸引跟风游资注意;或在某特定时间、区间放量,如:暴跌一提仓与吸货拉升推高建仓或出货。具体还可以描述为,换手放量,换庄故最,震荡放量,平稳放量,打压放量,拉升放量.对倒放量。相反,缩量表述亦有相似之处。通过有效骗量,诱使技术高手产生错觉,以保证庄家的意图能够如计划实现。
而被搞糊涂了的股民,不见量不敢操作,因而盼放量;看见放量,又神经紧张,怕放虽踏窄或吃套,在“盼量症"和“恐量症”中无奈地徘徊。如庄家明明想出货.可他偏偏先不挂卖单,而是先挂买单,并且把大量买单挂在涨停板上,诱出许多跟风追涨散户也在涨停板上抢货。等到涨停板上.他人的后续买单积累到一定数量,庄家再悄悄地慢慢地小笔一小笔地撤出按时间优先而排在最前面的买单,再继续挂到散户买单的后面,顶着他人上,用盘面上的“多头优势”.鼓励他人积极做多。估计多头群众被培养得差不多了,庄家突然在多个席位上,同时撒出所有的买单,并在多个席位上同时抛出巨额卖单,待庄家出货完毕,股价已直落到跌停位置,散户这才醒悟一一又被庄家捉弄了!
“量在价先,天量之后必有天价”,几乎是股市分析中颠扑不破的定理。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越是需要肯定判断时,结论越是否定。其实,缩量放量永远是相对概念.因此,“天量地量”只是滞后的确认。成交量大小不是事前能够确定的,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僵化概念。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推埋和判断的前提,那么结论必然出现不确定性、越是推理完格严密的判断系统,在初始端输入错误的前提信息,加工出来的结论出错慨率可能越大。
所以,在根据成交量判断顶或底时,首先注意的,不应是凭自已感觉轻易给当天成交量订天量或地量的结论、量在价先的“据量判价”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有效,却不一定是在所有情况下管用:尤其在做短线暴跌抄底时,有的股票成交量根本没起作用。指数反弹时也有此现象。尤其一些冷门正股,或庄家完全独立控盘的股票,不仅仅存在价量背离,而且还存在不管升跌,成交量几乎没有多大反映的现象。
我们不能死套成交量的条条框框去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否则将跌入庄家制造的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