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脱贫的祁润香决定继续种植玉米,曾守着20亩土地“靠天吃饭”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家玉米经过加工后,还能通过网络销往各地,“电商公司以高出市场20%的价格定期回收,去年一年收入就有一万多元,这样的好日子想想就高兴。”
距首都北京仅170公里的张家口市宣化区,是全国生猪、玉米种植养殖大区,盛产玉米、杂粮、杏扁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该区西南部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优质土特产品长期“藏在深闺无人知”,农户守着好东西却迟迟摘不掉“穷帽子”。
为盘活本地资源,宣化区积极探索发展电商扶贫道路,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撑、市场主体、群众受益”的思路,强势推进落实。全力打造平台载体,优化服务保障,构建电商扶贫“产供销+服务”体系,电商服务企业成为网络“新货郎”。
“订单式”合作让“土味”走出山村
走进宣化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胡麻油、瓜子、小米、玉米……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摆满货架。门口货车上,通过“惠村淘电商平台”销售的近4吨猪肉、老陈醋、粮油等农产品已经整装待发,即将被运往北京市延庆区的各大商超。
平台运营方河北惠村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博介绍称,“惠村淘电商平台”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突破农村地区信息流、物流、支付流、电商人才及电商意识的瓶颈,提高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效率,有效推动了宣化区传统商贸业态向“互联网+”的转型。
地处宣化区西南部的塔儿村,因村中矗立着一座已有约900年历史的砖塔——佛真猞猁迤逻尼塔,而为人津津乐道。据塔儿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海介绍,长期以来,当地村民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但因资源匮乏、设施落后,村里的土特产品销售难,贫困人群增收难,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
2019年,了解到这一情况的白博,积极配合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共同推进电商扶贫。通过订单保底、溢价收购及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持村里的种粮大户通过与农户“订单式”合作,确保原料的纯正和产品收购。
55岁贫困户叶润梅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塔儿村,此前一家四口仅凭家中种植的10亩玉米地及爱人打工为生,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去年,村领导找到叶润梅,向她发放了收购政策明白纸,叶润梅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之前种玉米一年也挣不到几个钱,有时候还会滞销。”叶润梅说,如今通过电商,自家玉米不仅可以卖到每斤8毛多,还不用发愁销路。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大家都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白博介绍称,通过“互联网+区域经济”的模式,平台将市场商机、居民消费、交易数据、人才与就业留在当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智慧农村的建设。目前,平台月均销售额达200万以上,杂粮杂豆、张杂谷种子等特色“土味”产品被源源不断销往各地。
电商“圈粉”又“圈金”
电商扶贫、电商销售有作为。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近年来,宣化区建立起180余家杂粮、奶米、麻油、手工缝制、仿真花制作等“扶贫加工微工厂”和“扶贫加工车间”,电商让“宣化制造”卖全国,也让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在张家口丰宇食品有限公司的花生加工车间里,67岁的侯家庙村人杨有先说起生活的变化,脸上泛起笑容。15年前杨有先的老伴患脑血栓丧失劳动能力,因家中没有庄稼,老两口每月仅靠微薄的低保维持生计,日子清苦。
今年6月,杨有先成为加工车间的“上班族”,每月有了稳定工资。每天,经车间加工的花生食品都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通过电商,我们的好东西能让全国人民吃到,我们也可以更快脱贫了。”杨有先说。
杨有先的经历只是宣化区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化区把电商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头戏”,构建起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区级仓储物流配送暨中转中心应运而生,在重点贫困镇建立乡镇级配送中心,在87个贫困村建立了18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三级物流体系成功运作……越来越多的像杨有先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了贫。
与此同时,电商销售信息咨询服务、邮件代收代发、网上代购代买等拓展服务项目,与宣化区成功“牵手”。插上“电商”翅膀后,宣化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圈了粉,还成功圈了金。数据显示,2019年,宣化区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价值达7000万元,带动1000余户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电商企业帮助农户开办“扶贫网店和微店”近250家,解决就业48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