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股的操作中,其所介入的机构或者私募资金,只有在打压吸筹之后,再经过一番筹码的缩量沉淀,才会真正“向上”做起来。下面,我们结合私募与机构的操盘思路和特点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在私募基金的运作中,通常它们很注重把握新股的机会。
“用超跌机会替代强势机会;用振幅机会替代涨幅机会;用盲点机会替代热点机会”的虔诚信条,导致它们的操盘手对新股的“操纵欲”极强。往往会刻意把股价打到一个极低的点位,制造“超跌”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当你再看到新股次日的“跌停板”,就不会奇怪了。
主力机构或私募基金的控盘方法,通常采用以下两种:
(1)"只多不空”:发现一只潜力新股,它们会设法制造“一压”和“二压”。压下去,在低位吸货。吸得差不多了就会马上拉抬。抬到一定位置,立即出掉。这是典型的“低吸高抛”,它们“只做多,不做空”。每次控盘都是一次性操作。做完一次,再寻找下一只新股的机会。私募基金大多采用此术。
(2) "先多后空”:大机构主力,不能总是“打一枪换个地方”。它们有实力创造市场机会,大多采用“先多后空”,即不仅做多,还要做空。往往要充分利用第二天多种力量对新股的打压机会,竭力“做空”。通过“探底”来确认合理的价值区间并清洗浮筹,以拓展其未来的上涨空间,这是大机构的控盘手法。
懂得了以上道理,再结合我们“以迁为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术,操作的思路会更加清晰。这就要我们掌控好主力“惰归”的第二天。无须惧怕人为地“砸”跌停。只要它是以“弱”示形,主力在震仓吸筹,我们就出手狙击。当然这并非让大家“见跌就买,越跌越买”。这里难就难在:要准确把握目标新股的内在本质,即必须是价值区间之内。
同时要把分时换手、分时振幅、3分钟换手等综合起来研判。熟悉并掌握针对新股“先下后上”类型的这种战术手段。只有这样,我们“炒新”才算有了清醒的头脑。依照前面我们对新股的分类方法,先把第二类直接下跌的“弱势型”排除掉。第一类直接上涨的“强势型”只占总数约23%,它们一般属于“只多不空”的私募基金控盘模式,可遇而不可求。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只有少数股票可以在首日买进的原因。剩下的即我们面对着约近40%的,在首日拔高吸筹后,会在第二天打压洗筹的“先多后空”模式,这也就注定了这类新股命运的曲折。这种由市场主力及其资金构建的特定格局,要求我们必须运用“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术,以迂为直,后发先至。必须善于逆向思维,当别人恐惧时我们却要贪婪。
杜绝“一根筋”式的“见新就炒,见涨就追”的盲目性。不然的话,即使新股里蕴藏着金山,你也会因自己的盲动而真的成为人们讥笑的那种人:“开着宝马进去,骑自行车出来;握着双枪进去,举着双手出来;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