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权证市场发展状况
追溯香港权证发展历程,可以将香港权证市场发展划分为3个时期:一是市场艰难启动期(1973~1995年);二是10年曲折增长期(1995~2005年);三是多元化创新快速发展期(2005年至今)。
香港在1973年发行了第一只股本权证,目的是为了配合公司债券的发行附送的权利产品,凡是持有这种权证的投资者可将其作为降低债券利息的议价工具,并不能在市场上公开交易。随着香港联交所于1986年成立,权证上市也提上日程,1988年2月第一只认股权证上市。市场启动初期,市场普及程度很低,交易也并不活跃,以至于其后新上市的权证并不多。到1994年和1995年在香港联交所新上市的衍生权证只有49只和55只。1996年,香港进一步引人了权证“储架”发行制度0,它使发行人能够在指定的时段内以连续的方式发行有关证券,这为发行人提供了更大的弹性从而使权证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到1997年新上市的权证达到346只的历史高峰。
20世纪90年代是亚太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香港也迎来了权证市场的初期繁荣,上市权证一度超过600只,权证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认股权证为主,发展为备兑权证为主,1997年备兑权证占权证总数量的80%左右,发行商也由上市公司发行为主,改为投资银行发行为主,其中投资银行约占70%。
然而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到来,大量的正股价格急速下跌,权证市场的总值也大幅度下滑。据统计,1998年6月的权证市值总数约为123亿港元,与1996年的1659亿港元相比,跌了近90%,市场损失极其惨重。刚刚繁荣的香港权证市场又跌进了黑暗时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1年底当时基本上没有新的权证上市。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为了振兴香港权证市场,香港权证监管机构对香港的权证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01年11月底,香港交易所正式颁布修订后的衍生权证《交易所土市规则》,除了规定衍生权证发行人需为其发行上市的权证引入“做市商”以提高流动性外,还同时解除了权证土市前发行人公开配售的比例至少达到85%的规定,废除了5000万港元的最低上市要求重新设计发行环节等等,这一系列改革大大提高了权证发行人的积极性。新规则的实施使衍生权证在香港又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见表4-2。
在2002~2005年期间,香港的衍生权证市场的日均成交额比以前上升了6倍,是在这段时期全球最活跃的衍生权证市场2005年以来,香港权证市场发展迅速,衍生权证交易额每年都保持成倍增长,据港交所(HKEx)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衍生权证总交易额达到9992亿元港币,占整体股票市场成交额的30%香港衍生权证达到4359只。
表4-22001~2008年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的衍生权证数目及成交额
尤其是在2007年8月21日港交所推出了“牛熊证”后,相应交易一路攀升,2008年“牛熊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下4243亿港元的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363%,这预示着香港衍生权证市场发展的良好前景。在香港证券市场中,衍生权证现已发展成为股票以外交易最为活跃的金融产品。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2007年的年报指出,香港在2007年的世界衍生权证市场已经超过德国、日本等其他权证市场,成为全球权证最重要的权证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