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央行以2.95%——与上次持平的利率水平拍卖2000亿元1年期MLF(中期流动性便利)。从而缓解市场“紧缩担忧”。随之,债券市场上行,收益率回落。但是,由于MLF降息预期落空,银行成本下降预期暂停,以致银行股股价有所回落,并拖累指数有所下跌。
央行将于6月15日续做MLF,实际在6月8日已经公告。但续作数量是多少?中标利率是多少?市场并不知道,央行也只是说: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没有关于利率的表述。但市场认为,MLF利率应当降低。毕竟,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允许中国市场利率无度走高。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整个6月份,中国央行公开市场累计将有7400亿元MLF到期,其中6月6日5000亿元到期(顺延到6月8日),6月19日2400亿元MLF到期。
5000亿元MLF到期,而央行只对冲2000亿元,是不是意味着流动性收紧?当然是,但所幸的是:最近一个阶段,央行一直在公开市场实施逆回购操作,比如5月27日至29日,央行分别开展了1200亿元、2400亿元、30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而此后不仅全额对冲到期逆回购数量,而且在6月8日至12日加大逆回购频率,并于9日和10日分别“新做”600亿元逆回购。
这样做,使得逆回购在数量上对冲了部分MLF到期带来的“紧缩效应”,但在期限质量上这属于“收长放短”操作,在全额对冲之下,“收短放长”操作也属于收紧。所以,尽管债券市场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央行通过“收短放长”达成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这是中国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如果外部因素影响需要中国货币政策“走紧”,就目前而言,只要不是异常情况,央行不应予以理睬。或者说,中国经济更需内需给力之际,中国央行不应因外失内、因小失大。
以上所言均为常识。而依此常识判断:第一,央行货币收紧不可持续,只可能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比如货币套利)等进行的短时间、临时性安排;第二,就算央行试图将市场利率抬高一点,也不会采取“过力”方式,而市场波动幅度有限。如果每位拥有金融专业背景的金融分析师对此了如指掌,那就无须在分析债券市场收益率上涨时,采用“斜刺呼啦”的口吻,大叫什么货币政策逆转,央行开始“紧缩货币”等等。
实际上,沉稳、客观、详实的金融市场评论、分析同样是金融市场成熟的体现,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亟需。但现在,一些金融分析师抬高自己的身价,为了争当“网红”或为了“吸粉”,不惜声嘶力竭地张狂,甚至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无所不用其极,但殊不知,高品质的金融市场分析和评论,关键在于度或分寸的拿捏。真正成熟的金融大家都岁月和经验磨砺出来的,而不是“粉丝”炒出来的。
为此我们呼吁:整个金融分析和评论业界同样需要尽快、尽早“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摒弃网红性格,这也是中国股市、债市等所有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