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 钮文新
疫情爆发之后的4月份,几乎所有银行均采取特殊安排,对信用卡客户实施“免息延期还款”的措施。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必要的,因为信用卡持卡人可能会因疫情期间收入减少而发生违约。
6月9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的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8.75亿元,这一数字较2019年四季度末的742.66亿元增长了23.7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余额的1.27%,这一比率创出最近六个季度以来的新高。
不过,央行数据还是总体数据,而个别银行情况可能很不好。日前有媒体报道说,5月份信用卡逾期债务较去年同期激增约50%;而总部位于北京的线上贷款服务商Chdian表示,其网贷拖欠率已从去年底的13%,升至今年2月末的20%;招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消费信贷提供商之一,目前也因逾期增加过快而“暂停部分业务”。
据公开资料,招商银行发行的“和享2018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简称“和享2018-2”),其2020年4月30日披露的累计违约率达5.2367%,再创新高。而2019年12月31日,该产品累计违约率不过3.0904%。这实际意味着该产品累计违约率急速增加。
为什么疫情会导致信用卡违约率大幅上升?有人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原因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但是,中国不是发达国家,“勤俭节约以备不时之需”难道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我们多次重申,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消费结余是国家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一股强大的扭曲力量严重侵蚀中国人的传统认知。比如,经济增长不能靠投资、不能靠出口而只能靠消费。于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拉动消费,尤其是“信用消费”的骤然升温,现在看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金融隐患。从央行给出的数据看,近年来,住户新增的存款数量经常低于其贷款的数量,而且住户存款增长速度也比贷款增长速度要低。住户新增存款少,新增贷款多,这实际是说,银行对企业的新增贷款,越来越无法指望老百姓储蓄存款的增加,而必须另辟蹊径,或通过加速存量资金周转,或加大对央行短期借贷予以解决。这实际是金融空转、金融短期化的关键所在。
问题是,这不仅削弱了国家金融发展的健康度,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金融奴隶”,比如房奴、卡奴等等。据媒体报道,许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正在肆意借贷消费,而且许多银行采用各式各样的奖励手段引导年轻人透支消费。这是为什么?信用卡消费量大,银行能够多赚钱?从哪多赚钱?从违约中赚钱吗?还是贪图个人向银行支付高昂的利息?
早就听说有这样一种生意。“聪明的年轻人”利用多张信用卡“相互倒腾”以拖延还款期限,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卡奴”。尤其是在发卡银行竞争激烈、信用卡消费积分价值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一些年轻人和一些不法“商户”合作,拼命刷卡攒积分,然后用积分换商品,再用商品去换钱,再用钱去支付信用卡分期。这实际是个人的虚假消费,相对于“用银行间恶性竞争的成本归还自己信用消费的欠账”。现在,这不仅变成一个产业链,而且出现大量骗局,发卡银行也跟着倒霉。
玩金融就是玩杠杆,玩杠杆就是玩风险。历史证明,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基本都是加杠杆游戏,而杠杆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引爆巨大的金融风险,这就是金融危机循环往复的原因。其实,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金融天生就是个“不学好”的行业,所以才需要不断加强监管。但事实上,金融消费者也很容易变成“不学好”的赌徒,把大肆欠账当成光耀而最终走向骗子的结局。
正所谓玩火自焚,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风险而收紧信用消费,这对那些信用玩火的年轻人而言,几乎是灭顶之灾。所以,奉劝那些“聪明人”别被金融毁掉,也提示那些发卡银行不要继续狂奔在“不学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