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掌声。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掌声。
“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又是一阵掌声。
积极财政如何更加积极有为?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不到360个字表述,但360个字却被3次掌声打断,为什么?给力。
第一,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损失,今年3.6%的财政赤字率安排,并未超出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预期,属于张弛有度;第二,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讲明资金来源,排除了财政资金“大水漫灌”的可能性;第三,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而且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是新中国财政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大减少了各级政府层层截留挪用的可能性,使得财政资金效率空前提高。
在这360个字当中,政府要通过“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等等。这些有关政府节衣缩食、腾出财力保民生,“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的提法掷地有声,行动深得民心,也彰显中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方向。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不管特别国债是否计入财政赤字,目前政府债务规模已经很大了,而且今年的国债发行还是存在一定压力的,怎么办?让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向美国一样实施所谓“财赤货币化”政策?这实际等于财政对央行透支,更直白一点说:实际就是央行发行货币替财政还债。
“财赤货币化”极易引发社会反感。实际上,美国可以大规模地这样做,是因为美元霸权的实际存在——各国所持美国国债价值缩水但又无可奈何。不过,从当下美国国债持有国的态度看,世界似乎正在抛弃美国国债。从美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看,所公布的34个美国国债持有国,有28个国家3月份抛售美国国债2257多亿美元,创出历史之最;同时,在过去23个月当中,美国国债遭到连续22个月的净减持,减持规模超过7000亿美元。
我们认为,中国不存在货币霸权问题,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通过货币掺水去解决财政困难,就算未来人民币国家化程度加深,中国也不会效仿美国到国际上去招恨。所以,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赤字货币化”。但是,财政收入困难同样需要破解,怎么办?我们坚持以改革的方式释放中国财力的观点(详见2020年5月20日《中国经济周刊》评论“让改革释放万亿财政能力”)。
关于“财赤货币化”的争论,实际体现了货币和财政方面尚且存在一些“不太和谐”的问题。但现在,国际动荡风起云涌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经济风险,那两大宏观经济政策部门是否可以把它当成改革的契机,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拘一格地大幅而且同时提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效率?
其实,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措施的执行,恐怕必须要有财政和金融的紧密配合。比如,“扶贫攻坚”资金的使用和监督,金融需要发挥作用;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帮扶,尤其在县域范围内,恐怕更脱不开金融系统在征信、资金去向监控、以及资金供给方向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说,虽然是财政的资金,但真正落实给一个个的资金使用主体,必须要有财政和金融系统的密切配合。而且,如果透过金融系统下达资金,财政也可以借重金融较为完备的资金划转体系,比较容易地对资金使用状况实施监控。
可见,中国财政、货币和金融系统合作为要。中央银行不要排斥通过国债买卖吞吐基础货币,财政也不要依赖央行“财赤货币化”去解决收入不足,而重要的是:央行通过改革帮助财政更充分地释放财力,财政也要通过国债发行更多考虑货币政策执行的需求。总之,双方和谐相处,才是中国最需要的政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