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22日我们发表评论《这时候利率不该涨》,今天我们看到,在没有逆回购到期的情况下,央行加量操作2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保持最近一段时间货币净投放的操作。这当然是抑制货币市场利率上涨的动作,但从预期管理的角度看,这样的动作有助于改变市场的“通胀预期”。实际上,如果这时候拉高利率,市场一定会因为央行“口是心非”。也就是说,如果刻意拉高利率,会给市场“央行真实采用抑制通胀手段”的看法,那谁还相信它“既无通胀,也无通缩”的表态?
无论如何,此时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是正确的选择,但更根本的措施应当是:央行对M2实施“加糖降水”操作。我们认为,鉴于“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代表信用货币的核心——国家信用——糖;货币乘数代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基础上派生出的商业信用——水;所以,M2(广义货币供应量)犹如一杯糖水,央行货币调控必须讲求“糖与水的比例”。不能过甜,否则会造成金融挥霍;也不能过淡,否则会导致经济缺养。
一直以来,这是我“非常孤独的主张”。好在,现在终于出现了一位“同盟者”——管涛先生。10月20日,《第一财经》发表一篇管涛文章: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除了降准、降息,还可考虑“扩表”。文章中,管涛同样使用“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证明了中国M2确实存在“减糖加水”的过程。不同的是:我认为,M2“减糖加水”的过程是导致中国金融劣质化的过程,需要纠正;而管涛则证明,M2“减糖加水”的过程“部分抵消了央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的效果”,而现在“加糖”则是央行可以考虑的货币政策手段。
据管涛提供的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累计少投放2.51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规模的2.38倍,它拖累了M2增长。截至2019年9月末,M2为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基础货币投放同比减少3.8%,对当期M2增长负贡献48.1%;货币乘数升至6.38倍,增长12.6%,对当期M2增长正贡献148.1%。(见下图)。
2019年前三季度,基础货币投放变动对M2增长的平均负贡献为33.5%,是2008年以来首次。同期,货币乘数变动的平均正贡献为133.5%,但在2011年之前经常为负。管涛只揭示了2019年以来的短期数据,但从他给出的图表看,基础货币对M2增长的贡献率不断走低,从2011年就开始了。
管涛认为,央行“扩表”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效力。理由是: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充实政策工具箱。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美联储由加息转为降息,全球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加之破“7”之后,境内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市场预期分化,中国央行此时采取“扩表”的操作并不突兀,也不会导致经济内外均衡冲突。他认为,中国央行将资产负债表管理、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调整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丰富金融调控手段,拓展货币政策空间;而且,与降准和降息相比,“扩表”操作的灵活性更强,货币刺激的信号作用较弱,有助于避免扰动市场预期。
在管涛看来,央行“扩表”不仅有空间,而且有工具。比如,央行可以通过针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支持企业债权股权融资等特定事项,优化抵押品范围、调整央行交易对手、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等,加强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政策的协调,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