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曾几何时,“放水”一词变成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专用词。我反对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放水”一词带有贬义。其逻辑源自中国大量经济学家不厌其烦地向公众灌输了这样的一个荒谬的恒等式:物价上涨≡超发货币。它使得中国老百姓遇到物价上涨就喊通货膨胀、货币超发,而对央行任何释放基础货币的动作都很反感,并笼统地把基础货币投放看作是“放水”。
公众这样的理解,加上专业财经媒体“不专业的表述”,以致“放水”变成为人不齿的行为,从而绑架或干扰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正常实施。问题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都在大幅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为什么中国不可以?
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超发货币是一个既不严谨、也不科学的说法,而“放水”之说同样如此。很多人、甚至包括“大牌经济学家”都在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高达195万亿元,超过GDP的100%还要多,所以中国货币超发。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上述说法严重错误。原因是: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放,而货币乘数则是商业金融机构依托基础货币而创造的信用倍数,属于“派生货币”。所以,M2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央行发放基础货币数量的多少,同时更取决于商业金融机构创造“派生货币”的能力,亦即货币乘数的高低。正因如此,所谓“超发货币”是在说谁?是说央行超发了基础货币,还是商业金融机构超发了“派生货币”?还是谁直接超发了M2?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也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事实:从2010年开始,中国央行不仅没有过度投放基础货币,反而相对减少了基础货币投放。也正因如此,GDP增长所必须的M2增长,基本依赖货币乘数不断上涨——商业金融机构创造货币去支撑,这就是我们最近一直揭示的:M2“降糖加水”危害严重。我们的研究表明,正是因为货币乘数投放相对过少、货币乘数不断提高,才导致M2规模过大,中国经济中的债务杠杠不断提高。
正确地解释应当是:物价上涨≠货币超发,更谈不上“恒等”。货币多少只是物价涨跌的“必要条件”,而绝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恒等式”所揭示的必须是“充分必要条件”。
我们欣慰地看到,最近已经有些权威机构发布报告,其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物价上涨≡货币超发”——这个误导中国公众20年的谬误。
10月22日,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在京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政策报告》,其中在谈到CPI涨幅达3%时指出:CPI上涨背后过去都有货币扩张的影子,但本轮 CPI上升过程中M2增速和社融增速则持续下降;因此,《报告》认为,这次CPI上涨背后是供给冲击而非需求冲击。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决策依据不宜再过多参考CPI,而应该考虑更全面反映物价水平且较少受到供给冲击影响的价格指标。
一席话道出两大真谛:第一,物价上涨可以是“供给冲击型”,这样的物价上涨与货币多少无关,从而否定了“物价上涨≡货币超发”;第二,M2增长过快导致物价上涨,必须有“需求旺盛”作前提。10年来,全世界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在需求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央行大幅提升基础货币供给,不会导致物价上涨。
明白上述道理,请大家不要轻易说“央行放水”,这会对老百姓的物价预期构成不良干扰,从而滞涩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正常实施,近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