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形势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是政府对宏观形势进行调控的手段,这是我们在前面反复讨论过的问题。而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根据宏观形势进行政策预期,判断在此宏观形势下,政府会做出哪些政策进行调控,从而提前进行反应。如果是鼓励性政策,则可以提前建仓,等待政策明朗后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如果是抑制性政策,则应该提前离场,避免政策出台后股市下跌而被套牢。
比如 1993年开盘后,深沪股市都是牛市冲天,上证指数戏剧性地从390点跃升到1500点,当时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群情激动,头脑发热,而几乎所有的股市沙龙、股市传媒、股市评论家都是一一片“涨声”,认为股市还会大涨特涨。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极为不利,经济过热严重,通货膨胀明显,市场物价扶摇直上,国家财政压力巨大。敏锐的投资者便能够据此准确地预期,政府将采取紧缩的政策对经济过热进行调控,因此及时离场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可惜当时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这种预见性,眼里只有疯涨的股市,没有考虑宏观形势的不利,更没有预期政策对股市暴涨的不认同,因此还在狂热的参与市场炒作,结果在后来的政策调控下惨遭套牢,并且是一套三年。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当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进行治理整顿,包括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整顿金融秩序,限期收回拆借资金,严肃查处股市透支现象等等。在政策的调控下,股市立即掉头向下,并从此后节节下跌,持续三年之久。能够根据宏观形势进行政策预期的投资者避免了这次暴风骤雨式的股市暴跌,而不能提前预测政策的投资者被悉数套牢,难有逃脱的机会。
而到1996年,就在许多投资者对股市连续下跌三年之久从而失去信心的时候,也有投资者发现,我国三年的治理整顿已经达到目标,抑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因此他们预见国家将结束治理整顿,并会出台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果然,1996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从4月1日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从此拉开了1996年的牛市行情。能够做出政策预期的投资者抄到了熊市的底部,在以后的股市上涨中获利丰厚,而等政策明朗后才入市的股民,不但获利空间不大,而且如果没有及时撤出,便在以后的股市大跌中再次套牢。分析2002年的宏观形势,我们预期管理部门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将实行扶持、规范与发展的政策。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仍保持较快的发展,这不仅为各产业发展提供了平稳的运行环境,而且也为股市的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投资需求方面看,2002年有两个热点,一是国债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将增发1500亿建设国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42500亿元左右,增速保持在13.5%左右;二是外商投资将大量涌入。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将促使国际资本寻求新的投资地区,而我国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的软硬环境都将有明显的改善,必然成为这些国际资本的重点流向地区。因此,可以预期,投资将成为拉动我国2002年经济成长的主要力量。而从消费方面看,2002年也有很多有利因素,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将带动城镇消费需求的稳步攀升;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将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将有效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三是我国将扩大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范围,相当地区的农民负担将大幅度减轻,将使农民购买力增强。因此,200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所增加。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预计,尽管目前面临恶劣的世界经济环境,但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同样可以预期,当前影响股市的经济政策将主要集中在鼓励性政策方面。
1.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通货紧缩,既有来自内部的多种紧缩因素,又有来自外部的紧缩因素,既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稳定方面的压力。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够有效抑制严重的通货紧缩,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度过当前的难关。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为应对日趋恶劣的世界经济环境,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内需,拉动经济成长,基本已成定局。这一基本政策必然对股市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由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均衡,而对不同板块的上市公司有不同的影响。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是继续保持较强的国债投资力度。这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相当的规模,与基建投资相关的钢铁、建材等行业仍将受益。第二,将加大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投入,在西部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项目将为相关产业如采掘设备、冶炼设备、发电设备等带来机遇。第三,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居民购买能力,在新的消费热点已逐渐形成,消费升级的时机已接近成熟的今天,这一举措将使众多的耐用消费品产业收益,比如家用电器行业、汽车行业、通讯产品制造行业等。
2.宽松的货币政策。经过2002年2月21日的降息后,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比美国低0.25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已由正转负。从目前银行存贷款利率差看,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具有更大的下降空间。因为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不是存款利率高,而是为了适应住房、医疗、失业养老保险、教育等项改革的需要,所以,降低存款利率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但降低贷款利率则会对增强企业活力、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扩大企业投资产生积极作用,而降低存款利率可以为降低贷款利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