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股市里摸爬滚打过几年的股民,就一定会深刻认识到政策的威力,也会知道根据政策的导向来进行操作,真正逆政策而动的股民并不多。但在实际中,真正吃到了“政策饭”、发了“政策财”的股民却不多,倒是有许多股民本来是紧跟政策跑,但照样还是被市场套牢。比如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充分肯定5·19行情是恢复性上升后,许多股民充满激情地投入股市,结果基本上都被高位套牢;2001年6月1日B股市场对持有外汇的境内投资者全面开放,无论是股评界还是股民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政策,但数十万股民却被套牢,并且至今难以解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不是政策骗人,也不是我们理解政策错了,而是我们没有踩准政策的节拍。政策是实实在在的政策,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关于政策性质的判断,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也不成问题,因为相对来说,对于政策性质的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大量发行股票(包括大面积的配股和增发新股、国有股减持)、提高利率和税率、加强市场监管这些政策无疑是抑制性政策,而降低交易佣金、调低利率和税率、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倾斜的政策(如股票质押贷款、新股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等,则是鼓励性政策。但是,抑制性政策出台即出货,鼓励性政策出台即进货,未必就能赚钱,甚至还会亏钱,其原因就在于政策对于市场的作用,既表现为突发性,也表现为短期性。大多数政策都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出台的,而一旦政策出台,市场反应又相当激烈,要么是暴涨,我们想进货未必能进到;要么是暴跌,我们想出货也来不及了。而等我们能进到货时股市往往已经运行到高位了,其风险不言而喻;而等我们能出货的时候股价已经跌得面目全非了,此时出货损失已经酿成。
因此,我们认为,预期政策比追随政策更加重要。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股市的具体政策还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是明显的,而且往往也是突然的。调低利率的政策刚一宣布,股市在第二天开盘就做出相应的表现;发行新股的计划刚一公开,股市在第二天的走势就做出强烈的反应。尤其是股市的具体政策,不但出台突然,而且对股市的影响也是相当激烈的,常常导致股市暴涨暴跌。而暴涨暴跌绝对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我们没有提前作出决策,或者没有在政策出台后的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就往往会成为政策的牺牲品。比如,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宜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5月18日股市立即狂升,并且持续三天,而5月22日公布重开新股发行的通知,导致5月23日抛盘汹涌而出,股市暴跌。在政策出台后涌入的投资者悉数套牢。2001年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B股市场向境内投资者开放,谁都知道受此政策影响,B股市场将爆发一轮帆涨行情。2月28日复牌后果然B股市场暴涨,但连续5天都是有行无市的无量空涨,天天都是涨停板,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进货,而等到涨停板打开,投资者能够买到B股时,此时价位已经翻了一番多,获利空间已经很小了。而再迟一点进入的股民则更加悲惨,像抢宝贝一样把B股抢到手里,没有想到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抢到手里就下跌。
由此可见,如果等到政策出台我们再根据政策进行操作,显然就迟了。因此,我们说,作为股民,要想炒股致胜,重要的不是等政策出台后按政策导向操作,而应该是提前做出政策预期,并提前反应。例如我们如果能够预期B股会对境内投资者开放,而抢在开放之前进货,则在正式宣布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后便会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我们能够预期2001年管理部门会加大监管力度,会着手考虑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而提前出货离场,则会在以后的股市大跌中保存胜利果实。那么这有没有可能呢?看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发现,只要我们养成认真分析、深入研究的习惯,就完全有可能准确地预期政府有可能采取的政策,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大量事实表明,投资者只有在政策还未出台或者还处于“朦胧”状态时做出买进(或卖出)的决策,并在政策公布后及时卖出(或买进),才有可能成为股市的真正赢家。因为一旦政策出台后,投资者都会按一个方向操作,这时的股票价格要么是被推得很高,要么是被压得很低,市场已无力再往前发展。此时跟人的投资者要么是被高位套牢,要么只能是低位割肉,而惟有在政策出台前就做出了反应的“先知先觉”的投资者,或者高位出货躲到一边数票子去了,或者提前离场躲避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