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潜在卖空对象判定标准中,最后一个元素就是缺乏资本约束机制。麦肯锡的一项调查0表明,企业本身都知道自己并不擅长资本约束。“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发现,“本公司17%的已投资资金均属于应予以终止的收益不足项目,16%的投资从一开始就属于彻头彻尾的决策失误”。而更接近于一线的基层管理者(经营部门主管及一线经理)则认为,更多的项目最初就不应该取得批准(比例居然达到了21%)
上述调查还问及调查对象在企业投资各领域的预测准确度如何,比如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对销售额的影响以及成本等。调查结果反映在图24-7。近70%的管理者认为,他们对完成项目所需时间的预测过于乐观—“规划谬误”。就是最典型的例证。50%的被调查对象指出,他们在投资对销售额的影响上的预测过于乐观,而40%的人则对成本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乐观估计。
图24-7 在如下方而作出过于乐观预测的管理者所占比例(%)
该项调查还表明,近4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管理者在提交投资建议书的时候,存在刻意“隐瞒、限制或者干脆篡改信息”的现象!此外,被调查对象还着重提及派出反对意见的现象,超过50%参与调查的人指出,回避持反对意见的上司对通过投资建议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观点,迈克尔•库拍、休斯因•古伦以及迈克尔•希尔在2006年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对总资产增长率在预测股票收益率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当然,使用总资产增长率的优点在于它能全面反映投资与撤资的总体状况。
在他们选取的1968-2003年间美国市场数据中,库拍等人发现,相对于总资产增长率较高的公司,总资产增长率较低的公司的年均收益率居然不可思议地高出了20%,即使在剔除市场、规模和风格因素,低资产增长率公司的年均收益率仍然比高资产增长率公司高出了13个百分点。
来自欧洲市场的证据同样不乏说服力。我们发现,在1985-2007年期间,低资产增长率公司的年均收益率超过高资产增长率公司10%。但令人遗憾的是,资本约束机制似乎被很多公司及投资者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