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人市后,一连串的困惑就产生了:每天股票涨涨跌跌中有多少人赚钱,多少人赔钱?赚的钱来自哪里,赔的钱又去向何处?牛市中股票都在涨,究竟谁在赔钱?熊市中都在跌,究竞谁在赚钱?这一系列的问埋在单向赢利时代不知难倒了多少人,而在股指期货时代双向赢利的模式下,这一系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牢牢地套住了很多股民的思维。难题之所以难,往往难在没有解题的思路,或者是落入题目的陷阱中,找不到解决的方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误区的存在。第一个误区是利润或亏损的产生并不是时间点,而是时间段,只有通过买、卖两种操作后才会有利润或亏损出现。所以当股民指着一个时间点问,此时谁在赚钱、谁在赔钱,那么这个问题注定是无解的,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只有在一个明确的时间范围区间谈论赚钱、赔钱才有意义。
第二个误区来自于账面盈亏实际盈亏。当我们买入股京后,此时就有了一个时间点,当卖出操作后,就有了第二个时间点,两个点间的时间段就产生了实际的赢利与亏损。而在未执行卖出操作时,时间也是向前走的,此时账面上也会有一个虚拟的盈亏出现(之所以称之为虚拟,就是源于其并未发生真正的卖出操作,只是随着时间点的向前推移在不断地变化着)。由于账面盈亏是动态的,而实际盈亏是静态不变的,所以说账面盈亏往往具有非常大的欺骗性。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以上两个误区,笔者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甲继承了三栋楼的家产,他急于用钱,所以想低价先卖出一栋楼获得一些现金,其余两栋楼等待高价再出手。所以甲先以10万元的价格卖出一栋楼给乙,同时,其另外两栋楼也就有了相应的价格,即10万元/栋。此时乙将楼继续转手,以20万元的价格卖给丙,此时乙获利了10万元,同时甲拥有的另外两栋楼的总身价也从20万元变成了40万元。后来丙继续转手,最后炒到100万元一栋楼卖给了丁,此时甲剩余两栋楼的总价也变成了200万元。结果国家突然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利空出现使房价大跌,100万元一栋的楼变成了50万元一栋(即市场最高出价者为50万元)。此时甲就开始后悔了,早知道当初卖了就好了,现在两栋楼从总价200万元变成了100万元,足足赔了100万元,太可惜了。
但真的如此吗?其实如果真正计算的话,以最开始的时间节点为起点,以最后时间节点为终点,这里面实际获得赢利的是甲、乙、丙三人,赢利产生的时间点是第一栋楼买卖之时。而说到亏损,只有最后一个购房者丁产生了50万元的账面亏损。对甲来说,他持有另外的两栋楼,从最初到最后是有100万元账面赢利的。那么为何甲反而说他亏了100万元呢,实际上这是源于计算赢利的起点不同,甲是以丁买入第一栋楼的时间节点为起点,以楼市大跌后的时间节点为终点,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中甲的确是有100万元的账面浮动亏损。而若换到丙买入楼后为起点,终点不变的话,其账面疏利也会变为60万元;若起点不变.终点变为丙买入楼后的话,那么其账面赢利为40万元。所以说选取不同的时间段,以及改变起点或终点,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笫一个结论:买卖过程中,接最后一棒的人往往是承受风险最大的。一方面是价格风险涨跌的失控;另一方面就是很可能没有下家,你持有的资产因无法变现而被套。丁就是这样的角色,他可以继续持有4栋楼,但很可能价格会更低,甚至是没有人出价。而在这之前所有的人是实际赢利者,尤其是最早持有资产的人甲,他是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那么由此衍生到股票市场中,实际上,为什么很多人提到的“大小非”都猛于虎,就是因为他们扮演了甲的角色,他们获得的资产是没有成本的,他们整个市场中的优势群体;而股民扮演的就是乙、丙、丁的角色,如果能够提前抓住挖掘市场的机会,成为乙、丙的角色,那么获利是顺理成章的;如采总是一味地跟风,那就很可能扮演了丁的角色。
第二个结论:我们在平时谈论盈亏时,一定要看清楚说得是实际盈亏,还是账面盈亏,一定要看清楚选取的起点和终点,否则在股市中就很容易受骗。比如说上面甲这个角色,以最初的时间点为起点而以最后的时间点为终点,其明明是获利了100万元账面利润,但如果保持终点不变,将起点变为市场最商价时,反而产生了100万元的账面亏损。但实际上无论怎么计算,甲都是最大的赢家。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很多的上市公司、券商会利用这样的误区去制造一些假象。比如说券商会发布调研报告称某上市公司因投资某个行业产生的账面亏损导致业绩下降,消息一出,利空效应造成大量投资者抛出股票,而券商则等着将这些股票收归囊中后,变动时间起点或终点让同一公司的业绩出现短时间的大增,从而股价飞涨。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股民熟悉该结论的要点后,可以仔细留意一下,在日常生活和股市中,有多少情况是因为没有注意起点、终点,或者前提条件而导致进入误区的。别小看这样一个小小的发现,它往往能够让很多假象与骗局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