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
为什么微软的垄断地位坚不可破?为什么中国的龙芯举步维艰?
如果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随使用者的增加而提高,这就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的演变规律就是主导型网络对小规模网络的不断排挤,并且由此不断自我强化。
网络效应不仅在经济领域,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其实也是无所不在的,例如以英美为基础的英语对世界语的排挤就是一个文化领域网络效应的典型案例。
美国股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企业中美国运通和微软公司的网络效应较大,在以信息共享或者联系用户为基础的业务中(这两种业务都可以理解为客户资源整合型)更容易发现网络效应,但是从事有形商品交易的企业却很难体现网络效应的威力。
比如: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超过了买主和卖主之间互动的范围,如美国网络市场eBay,由于大量卖主的存在,使美国的网购者将eBay作为上网购物的第一选择。
“网络效应”和“大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产品和服务”是公司稳定发展的最高境界,美国的微软、甲骨文等基础软件公司以及英特尔等高科技公司都是这类公司的典型,中国的用友和金蝶也都在朝这方面努力。
可惜的是,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A股上市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做到这个境界的很少,在各行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大都占据了价值体系的核心环节,而把外围的、易被替代、波动性大的环节留给了后起国家。
但是在中国国内市场中,这样的网络效应并不少见。小商品城(600415),就是典型的案例。
垄断
垄断得以存在的根本就是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可逾越的保护屏障,是壁垒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
垄断有很多种,如:
a,建立在法规基础上的法规型垄断。
b.建立在不可超越的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型垄断。
这两种垄断清楚明白,容易理解。不需要多说。不过也正是因为其“清楚明白,容易理解”,而难以凭此在资本市场获取超额利润。作为投资者,我们所器要做的就是平时多注意搜集、整理和储备,在各种突发因素使该垄断价值增加时快速反应。
c.情景垄断:各种原因(很多时候甚至消费者自己都说不清楚)造就出的一种情形或形势,使消费者难以更换对该产品或服务的使用。
巴菲特购买的《华盛顿邮报》由于各种原因被长时间广泛接受为时政新闻类唯一媒体;索尼公司可以推出性能更好的音乐播放器,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复制苹果公司因为iPod、iTune、iPhone产品系列和由此形成的品牌形象以及与相关公司建立起的友好合作关系等等因素所造成的系统优势。
情景垄断成因比较复杂,对于潜在竞争对手来说,要先弄清楚为什么公司的产品难以替代,才能发出替代攻击。而要替代成功,要解央的问题错综复杂。你可以复制他人的制造I艺,可以拷贝他人的技术,但对既成的形势很难复制。这导致了有些情景垄断持续性非常强。
情景垄断的强度很容易被资本市场轻视,因而存在超额利润的机会,我们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克服成见,深人草根调研,理解并参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一种生活中的情景垄断。
礼品类的品牌消费品大多属于情景垄断,以高档白酒为例,即便你不喜欢,但是社会经验告诉你,接受者认可这个,不送国酒茅台.不送五粮液,就会有一种拿不出手、办不成事的感觉。
再比如美国的穆迪信用评级公司,由于获得了美国政府“特许统计评级机构”的认证,2006年美国政府又将其列人“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随着美国政府日益倚重“标普、穆迪和惠誉”等三大评估巨头,使得证券发行人或投资者在发行、购买或持有相关证券时出于对监管目标的依靠,不得不考虑或受制于三大巨头的评级。这种“监管特许”加强了三大巨头的市场影响力,强化了其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直接影响或决定相关证券发行人的融资机会及成本、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以及受监管实体的合规成本。美国之外,许多国家在制定监管目标时,要求参考“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这进一步促成了三大评估巨头在美国国内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垄断力量,给三大评估巨头带来巨额利润回报。穆迪公司“投资者服务”业务的利润率居然超过了50%,资本回报率竟然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