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日的扩张
客观地说,大企业管理者的收人往往要高于小企业管理者的收入,大企业管理者的权势更是高于小企业管理者,所以一旦摆脱股东的控制,管理层往往倾向于企业扩张。对于企业扩张,尤其是通过收购行为进行的外延式扩张,投资者一定要设法搞清楚收购行为对企业目前经营形势的必要性,核实企业有没有在事前经过严谨的计算和充分的准备。
资本市场方面,一般来说,在对企业高速发展的热度逐渐消散之后,收购的整合问题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投资者的面前,而一次大的收购如果整合不成功,对于踏进一个大泥潭的上市公司来说,收购期间公司股价所形成的高点基本也就是企业至少在未来3~5年的阶段性高点了。
曾经说到“扩张”是我们选择潜力股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什么在这里又变成了熊股的鉴别标准了呢?其实“扩张”是把双刃剑,“开始高速扩张”就如同赌博中“开始重金押人”是一个道理,胜则一飞冲天,败则一塌糊除、不堪收拾,凡是开始高速扩张的公司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案例一:大宇集团盲目扩展的失败教训
在扩张方面,韩国大宇是个众所周知的典型例子,大家知道,韩国大型财团之所以能够崛起,靠的就是在政府资金支持下的迅速规模扩张,作风强悍的韩国财团以冒险精神闻名于世,在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韩国大财团一往无前,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但是,超速发展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韩国企业界滋生了所谓“大马不死”的心理,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敗之地。无限制地、盲目地进行“章鱼足式”的扩张成了韩国企业推崇的一种发展模式。
大宇正是这种模式的积极推行者。据报道,1993年大宇总裁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字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0多家。而到1999年底增至600多家,“等于每三天增加一个企业”。大宇汽车曾创造了世界车坛的一个速成神话,从成立到崛起为汽车业界的巨无霸之一,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这曾给最为强调民族自尊的韩国人带来过无限的自豪和荣耀。
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1999 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大德宇却依然迷恋于以往的高速发展逻辑,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1999年大宇发行的公司债券达7万亿韩元。
大宇乐观地认为,韩国政府会一如既往地在资金方面给公司兜底,而且只要在价击格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让步,关国通用汽车也会乐于收购大字汽车50%的股权。
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时局发生了逆转,形势并没有像大字想象的那祥乐观。到1999年年初,大宇的财务状况明显恶化。此时,大字希望与通用合作,但由于“大宇账本上隐藏的巨大亏损”,合作终成泡影。而韩国政府也遇到了大麻烦,为了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600亿美元货款,韩国必须对大企业集团进行改革。这意味着国家和国家控制的银行不能再支持像大宇这样的宠儿了。
大宇集团轰然倒塌,集团创始人潜逃海外,一个辉煌的企业帝国就这样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