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缺乏层次性与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有怎样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增长也非常迅速。但是,相较于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市场发展却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现有的金融市场也缺乏层次性,要么是风险小、收益低的储蓄存款,要么是风险大、收益高的股票市场,其他投资工具非常缺乏,居民的投资渠道非常少,由此导致大多数投资者的运作资金几乎只能在储蓄存款和股票之间做出选择。
在中国,大多数居民并不具备投资股票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大多把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很少把资金大规模地投入股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中国股市建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股票市场外围资金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股票市场存量资金。正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这一奇特状况,为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埋下了隐患。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没有市场化,且储蓄存款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市场,使得储蓄存款流入或流出商业银行,只会影响银行吸收的资金数批,对资金价格基本没有影响,换句话说,储蓄存款并不存在价格调节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多少资金流入商业银行,存款人每一单位资金批的收益都不会变化;不论多少资金流出商业银行,存款人每一单位资金量的机会成本也不会变化。因此,当储蓄资金与其他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资金相互流动时,储蓄资金的价格既不会形成正反馈效应,也不会形成“跷跷板效应”。然而,资金对股市的影响则会形成正反馈效应,流入股市的资金越多,股价则会越高,投资者账面上的收益就会越多;反之,流出股市的资金越多,股价则会越低,投资者账面上的收益就会越少或亏损就会越多。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居民的资金大多都存入商业银行。但是,一旦股市资金与储蓄存款的正常流通渠道和原来相对稳定的规模被打破,储蓄资金就可能大规模流入或流出股市,使股市形成正反馈效应,进而引发股市暴涨暴跌。比如,2007年大牛市时,股市大涨,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储蓄存款源源不断地从商业银行流入股市,导致股市进一步上涨,股市的赚钱效应进一步放大,这又引发更多的储蓄存款流入股市.如此不断反复,最后引发股市暴涨;
2008年大熊市时,股市大跌,资金则源源不断地从股市流出,导致股市进一步下跌,这又引发更多的资金从股市流出…...如此不断反复,最后引发股市暴跌。
总之,在当前的金融市场格局下,中国的投资者几乎只能在储蓄存款和投资股市之间做出选择,致使资金经常在这两种金融产品之间进行大规模转移。当股市高涨时,资金会大规模地、快速地涌入股市,引起股市暴涨;一旦形势发生逆转,资金就会大规模地、快速地离开股市,引起股市暴跌。中国历次股市的暴涨和暴跌,都伴随着企业和居民存款资金大搬家现象的发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