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拿前一段时间爆出丑闻的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泄密门”来说,这应该目前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曝出丑闻公司了,那个曾经身价接近700亿美金的男人,那个对整个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Facebook,也因为爆出丑闻,Facebook股票大跌7%,市值蒸发360多亿美元,CEO扎克伯格也因此身家缩水、跌出福布斯富豪榜前五位。这个时候持有Facebook公司的股票的那些人,是应该抛售还是等待机会继续来抄底呢?
问题是Facebook是否故意放任用户信息以非法方式流入这个市场。其实是第三方机构CambridgeAnalitica使的坏,是利诱27万Facebook用户自愿做一个测试,并通过这二十多万个突破口,网状辐射了5000万用户。而这巨量数据就进一步被CambridgeAnalitica利用。
老话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得到如此一大笔资源,你自然要拿去出卖灵魂。于是米国的民众们就怒了:Facebook 居然对个人信息完全失控?——不善良、不负责、不道德、不合法。在太平洋这一头看戏的我们心平气和,第一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个叫做Facebook的网站只存在于传说中,是不存在的幻象;第二我们早已习惯隐私信息被人出卖,早已麻木。
Facebook这桩事对于我们的真实意义,无非是我们某些人持有股票,该不该卖,或者该不该抄。政治、法律、道德、情绪、流言蜚语、沸反盈天,如果这些错综复杂的、无可量化的因素都不需要去考虑,对于我们而言事情就简单多了——投资者只关心一个问题:Facebook的商业模式是否已经完蛋?
在评估商业模式是否完蛋这方面,中国股民的老朋友巴菲特,是我们的精神导师。而Facebook 这破事也让我直接想到了美国运通的色拉油丑闻。该事件发生在1963年,当时运通旗下有四块主要业务——银行、旅行支票、信用卡和仓储,其中仓储业务是以贷款公司库存作为抵押进行放贷。而当时也是有一个居心叵测的第三方—— 一个叫 De Angelis 的大宗商品经纪人,以在水里倒油的low逼方式,制造了一个虚假的18亿磅豆油的库存(事实上仅有1.1亿磅)。这哥们骗过了运通的稽查员,骗到了运通的贷款,将这笔巨资在期货市场上做多豆油,企图一夜暴富;最后他被人揭发,破产入狱,运通损失惨重、信用扫地,股价三个月即惨遭腰斩。
按说信用是银行业的光环,正如用户是社交平台的爹娘;信用扫地正如用户杯葛,将直接摧毁公司骨盆以上的核心肌群——运通不应该是腰斩,而应该是完蛋。这两个故事情节比较雷同一致——一个疏忽大意的巨头,被一小撮处心积虑的坏人利用,以致客户用户利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但彼时巴菲特认为运通的商业模式毫发无伤,运通的竞争优势也并无削弱。
巴菲特问了几个问题:
1. 运通的核心模式是什么?
答:信用卡发卡,不同于后来其他银行的模式,运通信用卡由运通自己的银行发卡,量少而单价大。
2. 谁是运通的金主?
持卡消费者,而非银行。
3. 消费者会负心吗?
不会,你要刷卡消费,当时选择十分有限。
这仨问题圆满闭环之后,巴菲特又做了些调查发现:
1. 运通信用虽然扫地、洋相虽然狼狈,但涉案的仓储业务并非核心业务。
2. 运通的旅行支票业务在全球市场占六成份额,定价权极高,收费比谁都贵,处于服务垄断地位。
3. 运通信用卡业务飞速扩张、所向披靡、客户保持率极高,且每年都在涨价。
最后巴菲特做了草根调研,亲自跑到某餐馆一坐就是一宿,进行肉眼观察。当他发现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在结账时摸出运通的塑料卡时,他露出了诡秘的笑容:这帮人要么不知道色拉油丑闻,要么根本就TM不care。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运通成就了巴菲特。运通之前,巴菲特是一个激进投资者;运通之后,巴菲特成了现在的巴菲特。
而之于Facebook的数据门丑闻,我们也可以学着巴菲特问三个问题:
1. Facebook的核心模式是什么?答:广告,98%的收入来源于广告收入。
2. 谁是Facebook的金主?广告商。
3. 广告商会负心吗?不会,你既然要做广告,你的选择很有限。
据估算,这两个大头将在2018年承包北美50%以上的数字广告业务——谷歌占37%,Facebook占20%。谷歌与Facebook广告服务差异化极大,谷歌善于关键词定向,Facebook善于人群定向。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投资回报率上,Facebook都是广告商的不二选择。
这仨问题圆满闭环之后,我们又会发现:
1. Facebook这次虽然千夫所指,但涉案数据源自于2015年Facebook对app开发者提供的服务;而之后Facebook改变了算法,今时今地想以同样的方式获得同样效果,已经不可能。
2. 很多人认为监管将会出手重击,但从历史来看对于监管的担心从来不曾影响Facebook的用户活跃度——更重要的是,从来不曾影响Facebook的广告业务。
3. Facebook相比于竞争对手而言超高的人流量,体现了商家在Facebbook上投放广告的意愿强烈。很多人会很自然的想到用户流失。现在全网上都在疯传:“想要保护你的隐私吗?这里是手把手教你删掉Facebook账户。” 但问题是,谁上Facebook是为了保护隐私?我上Facebook就是为了暴露隐私的好不好。
曾经一些公司丑闻沸沸扬扬,但由于这些事件没有摧毁其商业模式,最多就是是凹了个坑或者掉了块肉,养一养就能康复回来。比如BP的漏油门、大众的排气门,许多年后谁还记得?甚至令我们愤怒与泪目的幼儿园虐童门,猜得到结局——几年之后,伊人犹笑。现代人民群众,失忆堪比放屁,梁相宜火不过两个工作日。对,你当然已经忘了梁相宜是谁。但有些危机对商业模式是毁容式的打击,这就不是掉肉,而是截肢,那或许公司真的就交代了。
不过这次关于Facebook的事件,华尔街分析师倒是表示情绪稳定,消息发酵以来8个分析师出了评级:6个买入,1个持有,1个卖出——虽然分析师评级堪比童话故事,但至少反映出华尔街的态度:此事目前来看不会对Facebook的商业模式有几毛钱的影响。当然市场永远无比情绪化,500亿美元的市值就像个屁一样灰飞烟灭。而对于洒家这个看戏的,我只恨为什么Facebook还没有腰斩,我好建仓。
所以一个公司爆出丑闻股票该抛还是该抄,取决于这个公司运营的商业模式,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了解和评估,就Facebook而言,那肯定是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