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伯克希尔的股票?巴菲特生活及投资经历的总结
如何评价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呢?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要考虑传统分析家视野之外的诸多因素。多年来,巴菲特本人经常宣称没有料到自己有能力支配日渐庞大的资本,并使其创造出历史性的回报。如果当初他坚持格雷厄姆的方法,他这番话兴许能变成真的。但是,他转向了增长策略——不一定是T·罗·普莱斯的高增长理论。如同上述的,他以保险公司的现金作为杠杆。他掌管的公司可能会扩张到很大的规模,以至于传统的支配手段变得很困难,或者巴菲特可能也会像芒格一样失去掌控。他也可能会认为自己不想永远继续这样的工作。
从高于商业的意义上来看,巴菲特是一场非理性游戏的超理性玩家。想想弹子球游戏的玩家吧,他们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在机器上操作,直到攒够了1万亿分,以此换取更多的免费游戏。巴菲特就是一个狂人(他自己也毫不讳言伟大的成功人士必定是狂人),他痴迷自己的得分。他在慈善方面的投人是微不足道的,他也很少考虑在自己身后这笔巨额基金的用途问题。他不像安德鲁·卡内基那样让全美国都遍布着自己的图书馆。
使自己的财富积累到远远超出能花完的程度,就好像不停地健身,一直强壮到如同大猩猩,或像一匹马,最终成了一头大象。客观地说,那样对一个人没什么好处。若论“生活品质”,或者从文化或哲学的角度来看,巴菲特是无足称道的。正像他自已说的那样,他并不过得比别人好,他只是在旅行上比别人优越而已——他是坐专机旅行的,虽然不是为了享受旅行,而只是奔走于世界各地,处理企业事务而已。
而现在,巴菲特的生活多了新的内容。他成了偶像,每年会在奥马哈为他的追随者们举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般的股东大会。一个人在仰慕者的欢呼雀跃下是会变得得意忘形的。这些长途跋涉来到奥马哈的人无疑都是巴菲特的粉丝。(那些懊悔将可口可乐卖给伯克希尔的人则没有举行他们的集会。)但是,冷静的实干家常常会超越追名逐利者,打理自己的公众形象会占用本该用于别处的时间和精力。
尽管现实中他是一个永不懈怠的敛财者,但巴菲特很好地保持了他随和的个性。(他最近的一个访客爆料说看见巴菲特在咬自己的指甲。)与巴菲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尔·盖茨。盖荻虽然不遗余力地回报社会,但也因笨拙的举止而受人诟病。
值得强调的重要一点是,按照商业标准来衡量,巴菲特是一个讲道德的人。《华尔街日报》报道他在吉列、美国航空与冠军国际的交易中采用“绑架”这样一个说法不能令人振奋鼓舞,但它却是合法的。对所罗门的投资是可憎的,因为它利用了已有的持股人并引发了他们的诉讼,但它却是合法的。而且,在完全属于他的伯克希尔附属公司中工作的人们也似乎心满意足。他们仍旧做着以前喜欢做的工作(除了约翰·古特弗罗因德外),拿着稳定丰厚的报酬。
同其他公众人物比起来,巴菲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本质上说,他成功地将一大笔钱从不如他老到的投资人口袋转移到了他以及他的追随者的口袋里。而他口袋里的那部分钱有一天会转移到同他疏远的妻子口袋里,然后她再将其交由信托机构管理。整个这样一个过程有任何意义吗?这不是巴菲特所关心的。他只是在积攒着天文数字般的分数(就像玩弹子球游戏一样),而不是在建造什么圣城耶路撒冷。
展望
20年前,巴菲特用不容辩驳的语气告诉《福布斯》杂志:“以股票现有的售价,从长远来看,它比债券的回报要高得多。”的确如此!从那以后,一直到1999年11月,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年回报率为17.2%,与之相比,债券回报率约为9.79%。
但最近,巴菲特连连发出严肃警告。他说,股市会让炒股经历少于5年的投资者大失所望的;最新的调查显示,初涉股市的投资者预计以后10年内投资股票每年回报率会高达23%,而经验异常丰富的投资者则出言谨慎,估计投资的回报率仅为13%。如图所示。
投资回报率比较
那么信息时代的公司怎么样呢?巴菲特把这些公司和汽车、飞机制造商作了一番比较。早期的上百家汽车公司现在只有3家还存活,所有的飞机制造商一直到1992年才开始为投资者盈利。鉴于此,巴菲特说,尽管互联网可能改变整个世界,但这些公司股价被严重高估了。对投资者来说,找那些有保障的个体公司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