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迟缓,以至于错失良机
当错过一只真正的好股票时(当时的价位可能看起来有点高),投资者往往会选择逊色于这家公司的二流对手。他们的逻辑不难理解:即便这些二流公司现在落后于明显级公司,但他们还有赶超和提升的空间,而且他们迟早会与一流公司齐头并进。
彼得•林奇认为,这样的想法有点天真。在更多的情况下,很多理由会让二流公司继续落后于一流公司,比如说,市场份额的丧失,负债率过高,管理薄弱等。归根到底,错过赚钱股票的投资者,总会试图以更便宜的低质量股票来弥补自己的遗憾,但这只会让他们错上加错。
锱铢必较,吹毛求疵
为了追求买入时机的精确化,投资者往往会锁定一个确切的买入价。只要股价还高于他们设定的门槛价,他们就不愿意买进。即便股票价格已非常接近他们的目标价,但这些投资者还是会斤斤计较,以求得分文不差。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最终的买入价可能与目标价仅仅差之毫厘,但他们实际上是在冒着错失良机的风险(Fisher. 1996 )。但明智的投资者却知道,公允价值本身只是一个近似性的估计值。他们只是尽可能地低价买入,在保证大体价位合理的前提下,对“分毫”则忽略不计,因为与股票的长期升值潜力相比,没有必要为了这“分毫”而冒着错失机会的风险。
在接管消息宣布后便迫不及待地卖出
当一家公司对另一家公司启动收购时,目标公司的很多股东会有抛出股票的愿望,他们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在披露收购计划时,股票价格通常会接近收购报价。既然现在就可以把股票变成现金。_再去购买其他更有潜力的股票,为什么还要等着收购成交,让自己的钱牢牢地被套住呢?
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对此有不同看法。除非有足够的理由判断此笔收购无法完成,否则,最可取的策略还是等待收购交易顺利完成,这样做有两方面的理由:首先,如果另有第三家公司对目标感兴趣,并参与报价,那么,最终的收购价格极有可能会被抬高;其次,即使没有其他对手参与报价,收购价格与当前交易价格之间通常会也存在差异,不管这个差异有多么危险,但终归是一笔收益,因为完成交易的时间可能不会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