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一、多间证券交易所成立
1969年一群华资经纪,开始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一远东交易 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
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 05点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
后来两间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交易所先后成立,1971年3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开业;1972年1月5日,九龙证券交易所(TheKowloonStock Exchange Limited) 成立; 1970年1月20日,亚洲证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册成立,并计划在1973 年2月18日正式开业。为了阻止更多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 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 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 重罚经营未经认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证券交易所增加。至此四会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至1986年四会合并为止。可见,当年证券及股票市场发展之炽热。
二、“置地饮牛奶”事件
恒生指数由406.32点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点后,继续扶摇直上,到12月29日,恒生指数上升至843.40点,不足一年时问上升1.6倍,其问多家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将”一长 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
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开打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在市场制造炒风。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
进入1973年,市场继续疯狂,恒生指数于1973年3月9日高见1774.96点,于3个月内再上升1.1倍,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消防员以防火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交易所买卖股票,即“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
同时,市场出现一些如“鱼翅捞饭”、“教师文员辞职全职炒股”、“鲍鱼煲粥”、“用老鼠斑制鱼蛋”、“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
此时,牛奶收购战进入高潮,英资置地公司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当年股民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场假象。当置地除权时股价调整至六分之一,再加上市场出现假冒合和实业股票,股民担心所持股票成为废纸,一时引起市场恐慌。1973 年4月;4日,港英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利得税”,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东发生石油危机,香港实施灯火管制,和记洋行受到股灾波及,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径要求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 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汇丰派员人主整顿。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点,跌幅达91.54%,只是1969年时的水平,而1774. 96点的高位则要待1981年的1810点才略为打破,其后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会合并及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及引入外资经纪行才正式站稳。
没有只升不跌的股市,没有永远的牛市,投资者随时随地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直到狂飙的股市最后崩溃了,才如梦初醒。那为时已晚了,他们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股票被套牢了,就像菜市场上被水草绑着的大闸蟹,无法动弹。一时之间,股票全都成了“大闸蟹”, 最终不得不宣告破产,一夜之间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甚至是负债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