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缺芯的事情,最近闹的很凶。大家又翻出来,施一公先生的一个演讲,大体意思是说精英都想干金融,清华大学的学生也都是就业导向,最优秀的人都去干金融,影响了科技发展。在我看来,大家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革命分工不同。科技创新不行是科技圈自己的问题,不能甩锅金融。就像两个公司招聘,一个公司业绩不好,也留不住人,就赖另外一家待遇高?这没有道理的。而且,也不是没花钱,每年这么多科研经费,都不知道怎么花的。科研支出按照GDP比例来说,已经是2.11%了,超过很多欧洲发达国家,绝对量上也仅次于美国了,世界第二了。具体我就不展开了。我就是从基础学科,转金融的,还是有些发言权的。凡是转行干金融的,日子都还过的不错。凡是接着干科研的,大家的方差就很大了。
科研想出头是很难的,你是在跟全世界在竞争,科学无国界,也就造成了你在某个领域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而干金融的职业风险要小的多,他是服务业,我的竞争对手不是全世界。即使说金融里竞争最激烈的基金经理这个行业,那些排名中游的基金经理,就不拿高工资啦?一样会拿的啊。更别提很多的服务不是这么量化的,也不会全世界去对比。在金融行业,你只要不是太差,就不至于被淘汰,而基础科研方面,你只要不是最好,那就什么都不是。而且给大家的时间并不多,以数学家为例,绝大多数成果都是在40岁之前完成的,40岁之后,脑力就跟不上年轻人了,也是很残酷的一件事。所以名校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干金融,也并没什么错。华尔街也有好多火箭科学家呢,怎么不说影响美国的科技创新啦?事实上,科研尤其是基础科学,是成功概率很小,失败概率很大的职业。你指望他养家糊口,甚至发财,是比较难的。大多数人早晚要转行,不转金融也会转其他的。科学家是个很高级的岗位,从事科研工作是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不是每个人都能消费的起。
如果你还在考虑钱的问题,说明你可能并不太适合干基础学科。我们印象中总是觉得科学家很多出身贫寒,经过自己的努力,在饥寒交迫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际根本就不是。有人统计过,71%的美国诺奖得主,家庭背景是企业主,高级经理阶层。所以科研工作者最好是富二代,家境要好,才能安心做研究,能做出来大成果最好,做不出来也饿不着,国家部委的公务员也是这样,这样才能专心做官,不然压力太大,老想着赚钱。
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庭,都是地主家庭,所以他们才有条件去欧洲留学,才有可能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美国第一任副总统讲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必须去钻研政治和军事,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能够获得自由去钻研工业和商业;我们的孩子们必须去钻研工业和商业,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去钻研艺术和文学。我们得好好钻研金融,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可以不钻研金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