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股市分析]数量全球第一!中国有12%的城市正在收缩,这对未来经济意味着什么?
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
发改委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文件出台以后,业界对收缩型城市进行了诸多解读,其中大多引用了同一组数据:2007—2016年,我国660个城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
“收缩型城市”构成了我国城镇化70年中颠覆人们普遍认知的一种现象,在很多人印象中,当今城市之间都在争相发展,城市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的,怎么还“萎缩”了呢?
也有人就此陷入恐慌,认为人口多才是城市发展的正道,城市收缩就是要衰败了。
“收缩型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要放任“收缩型城市”规模缩小,还是主动出击让其继续扩张?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时间倒回到2013年的一个晚上,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龙瀛“发现了中国的一个秘密”。当他跟合作伙伴很机械地用电脑进行了5万次Ctrl+C、Ctrl+V,把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标注在地图上后,龙瀛意识到——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2000-2010年间处于流失状态。
什么是街道办事处呢?在我国,只有设市的城市才有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单元。也就是说,我们人口变少的地方不光是“空心村”的农村,还有广大城市街道办事处。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普遍感知,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增长,如果突然说有不少地方人口在减少、城市在收缩,就好像钢筋水泥、红瓦绿树构建的城市也有了“生老病死”,城市竟然开始慢慢“凋零”了。
莱比锡的优势在哪呢?其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和完善的高速、机场等基础设施条件,而且“二战”前就是会展贸易中心,文化方面也能讲出很多故事,比如巴赫、瓦格纳等音乐家就在此生活过。因此,莱比锡政府将城市定位为贸易、展会和文化之城,并对新兴产业提供大量补助。
除此之外,莱比锡还积极改善内城民众的居住环境,盘活了存量,搞绿化,办教育,很多老厂区都被改造成画廊、电影院、博物馆等,使城市整体环境大为改观。
就这样,渐渐地莱比锡周边制造业重镇的人们都来此度假旅游,感受其文化氛围。宝马、保时捷、德国邮政、亚马逊等企业也到此开办新工厂。因为对于企业来说,莱比锡物流方便,又容易办展会,环境也好,“新锐艺术中心”的城市标签也能提升自家品的格调,是个好的选择。
莱比锡的“人气”就回来了。
跟莱比锡采取类似方式对抗城市收缩的还有德国的凯泽斯劳滕,一座人口不足10万、面积不足140平方公里的小城市,却成为了德国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中心,也是德国工业4.0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还是大学城、足球之城。
中国的收缩城市应该怎么办?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城市发展本身就具有路径依赖性和惯性,它很微妙,内外部因素交叠在一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成功的城市能总结出一万条成功的理由,但如果只是照搬到别的城市,却未见得一定能成功。
我们能确定的是,城市要想把量的缩减转化为质的提升,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收缩城市需要认识到,专业地发展农业、旅游业和资源产业,同样可以致富。
虽然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基本上都要经过工业化的过程,但是对于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而言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因为不同地区可以有经济上的分工。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中部很多州其实主要依靠三种资源:玉米,黄石公园和大峡谷,铜矿,分别对应农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分别依赖的核心投入品为土地、自然风光和矿产,这三样东西都不具有流动性。对于不能动的资源,要让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富起来怎么办?减少人,人均GDP也就提高了。事实也正是如此,美国中部很多人到东西部海岸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中部很多州虽然人烟稀少,但通过合理规划,生活在这里的人反而很富有。
中国中西部很多地区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除了服务于当地需求的工业,很多收缩城市难以发展起其他工业,如果盲目进行发展,招来的可能只有污染企业,反而破坏了环境,不如依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来发展,像新疆、宁夏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以当地地貌和人文环境为条件的影视城,贵州则在近几年兴起了大数据产业。
(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场景就位于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
当然,这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帮助,比如积极向社会推广“生态产品”。中国经济大发展增强了提供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能力,但是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是下降的,必须让生态产品变得有价,跟工业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一样,才能让中西部很多城市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就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央财政2018年一共拿出721亿元,用于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给予生态补偿,平均一个县大概1亿多,实际上是中央财政代表13亿人民向生态地区购买生态产品。
美国纽约90%的用水都来自于西北部的卡茨基尔—特拉华流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纽约每年向集水区交4000多万美元,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修建污水处理厂等,这就保障了纽约的清洁用水问题。如果纽约不花这个钱,就要花60亿美元来建净水厂,这实际上是地区之间生态价值的交换。
再比如,完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把它们有竞争力的产品运出来,甚至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机场,把旅游的人运进去。
二是出现结构危机型收缩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周边收缩的城市要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凸显自己的特色。
除了刚才介绍的德国莱比锡,国内也有很多城市就是找准了自己特色,从而不断逆袭。比如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江苏昆山;以产业优化为特色、“以港兴市”的张家港;以文化品牌为特色的浙江乌镇;以交通为特色的郑州等。它们凸显鲜明城市特色,培育突出优势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是收缩城市摆脱消亡命运的制胜法宝。
除了收缩城市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实现转型,我们还要积极研究城市应对收缩的策略。
一方面要摸清全国城市收缩基本情况,研究相应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城市发展、增长和萎缩,认识和尊重城市扩张和收缩规律,遏制与人口流失相悖的空间扩张趋势,引导城市从无序扩张到“精明收缩”,防止收缩导致的资源错配现象大规模出现。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掌握本地区人口流动情况,在人口流失、城市收缩之时,提倡合理精简,调整城市规划理念和管理职能,将城市规划重心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这样才能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投放到人口集中的主城区,而不是无谓地消耗到“摊大饼”的外围扩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