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乡村振兴规划要看得到农民的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一项新的,有全局意义的富有动员和引导责任的政治任务。
5月31,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要针对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办法,做到顺应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目标任务要符合实际,保障措施要可行有力。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稳步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一系统要求超出了以往我们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理解,以新时代人民生活的更新和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的创建为基本工作目标,给规划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一任务不是规划师能够完成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不是规划师的规划。它也不是写论文、编政策、作策划。它要放慢、放开,塑形造势、做到虚实结合。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作为乡村振兴工作动员,凝聚民情国力,确定工作目标,理顺体制机制的重要契机。
乡村振兴规划首先要慢。以前的规划多是在墙上挂挂,有一厚本,也存活于专家、领导的PPT里。为什么?因为它只是一些概念和图像的罗列,不面对真实的世界,不解决实际的问题,不处理真正存在的利益纠纷。而乡村振兴是要实打实干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还是重复以前的错误,很容易陷入为完成领导任务而应付交差的困境,甚至陷入前几年轰轰烈烈精准扶贫犯过的错误。把规划工作做得跟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一样,过两年再做上第二遍、第三遍。因此,乡村规划工作宁可慢一点。花一年、一年半的时间认认真真做好市、县、镇、村的工作,又有什么不可以?在这上面花时间是值得的。
要放开来各部门、各个利益群体一起来做乡村振兴规划,贯彻参与式规划、多规合一,统筹空间、产业、组织、治理、文化、人才、机制整体工作。乡村振兴规划不是规划部门的规划。它不是为规划系统的领导服务的。各地牵头做规划的单位有规划局、发改委、农委和农工办等不同单位。不过他们都要围绕乡村振兴的整体工作,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不能因为由哪个部门牵头,就把乡村振兴工作化简为本部门的工作,以为乡村振兴就是搞好产业,或者把乡村振兴规划等同于村庄建设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重要的是塑形造势。通过大调研大讨论,梳理问题、调整机制、发掘人才、激发动力,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本村落共同的愿景,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与具体工作。农业的产能布局、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通过此次规划工作来更新。以水、厕、垃圾、环境整治为重点的人居环境建设要通过规划工作确定建设指引,找到可操作、可示范、可复制的做法。乡风的培育和治理的创新和完善是规划工作中的难点。乡风是要造就新的秩序、培养新人。用新的乡风、村风、家风培育濡化新人,造就新的生活。让在农村生活的年轻人、老年人、孩子也能活出自己生活的样式,对自己的家乡和生活有自豪感,而不是让大家以为只有北京、上海、纽约才能有美好生活。一个高效、有活力的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治理不是治理乡村。农民、农村、农业不能总处于被现代化的地位。治理的关键在人。要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服务好农民、农民工、下乡市民的新需求。
乡村振兴规划最最重要的是要看得到农民的生活。服务于农民的生活。要对农民有用,于小农有利。规划不是把人都规划到城里去。村庄的布局、新增基础设施的安排、建设用地的调整、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规划和推进首先是要服务与农民的需要。不能再以“城镇化”、“现代化”的名义把乡村振兴工作重点放在服务城市发展上。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民的现代化。城市化是一个趋势。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要在城市居住和生活。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在城乡之间拉锯,在城乡之间发掘新的动力,寻找新的可能性,这是不得不如此也同时孕育着希望的累积着的现实。我们要尊重这一现实,培养自己历史的耐心。
乡村振兴要放慢、放开,建造新的生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为这新生活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