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盘分析:大盘头部与底部的研判
大盘是否有见头和见底的信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证券投资者,也是投资者梦寐以求希望得到的答案。每一次行情的起来和结束后,总有朋友问我,“有没有判断大盘头部与底部的信号或者特征?”他们这一问,使我也多次在想,“如果有什么明确的信号或者征兆的话,那多好,就可以驾驭大势,轻轻松松地赚钱”。事实上,回答是否定的。市场变幻莫测,对大盘头部与低部的准确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束手无策。毕竟市场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信号特征,但可以通过一系列蛛丝马迹,可以有个大致的把握和判断。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剖析。
(一)头部判断信号
1.政策信号
众所周知,我国的股市是个政策市。政策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甚至改变股市的运行轨迹。综观历史上10多次头部,有好几次是直接由政策干预造成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和后面提到的“政策信号”,包括政府部门以及代表政府部门的媒体报道和评论。般来说,政策出来干预股市,往往是行情火暴甚至到了疯狂、非理性的地步。比较典型的要数1996年的过度投机行情,特别是在10月到12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及有关部门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连下12道“金牌”,严厉打击过度投机。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才使投机势头得以遏制。比较近的就数2007年的大牛市,市场同样类似1996年,垃圾股满天飞,后来证监会等多次发布警告不要过度投机,但市场置若罔闻,继续疯狂炒作。在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出台了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至3‰,当天股市应声大跌,随后出现了至今让人想起仍然心有余悸的“5·30暴跌”。虽然大盘后来在权重股的带动下,再创历史新高,但许多个股已经无能力超越前面的高点了。
政策信号也会出现在温和的行情中。典型的如2001年6月14日,媒体刊登国务院《坚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拉开国有股减持序幕,此政策一出,市场立即反应,当天股市在瞬间创出历史最高点2245点后,下跌1.79%,同时也拉开了4年的漫漫熊途。
除了几次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制造股市的头部外,大多数则是由市场自然形成的,或者说政策相对平静,此时判断大盘头部则需要结合其他的信号来分析。
2.市场信号
市场信号指的是股票市场的走势信号。其表现为盘中股指走势和市场个股表现。这可以通过三方面观察:
(1)盘面感觉。股指走势比以前不那么顺畅,盘中频繁震荡,即使上涨,也感觉十分艰难。
(2)市场热点。市场热点开始减退,同时那些热点的号召力也在逐步下降,追涨的赚钱效应明显缩小。
(3)新股表现。一般来说,大盘到了高位,个股都已经炒高了。市场需要挖掘一些新的炒作品种,而新股则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这个阶段,新股往往表现较为疯狂,包括上市首日的高溢价等。如在2007年10月末到11月初,建设银行的连续上涨、中国石油的一步到位,上演了新股的疯狂,而大盘正好处于历史头部。
3.技术信号
技术信号,包括大盘的技术指标、K线图形以及成交量。当大盘在头部区域,技术指标表现在高位,处于超买、钝化甚至顶背离状8态。K线图形阴阳交织(行情火暴的时候,常伴有断头的大阴线),构筑一个平台或者其他几何图形,成交量十分巨大,甚至出现天量。如2009年上半年的行情,7月29日的巨量大阴线,以及技术指标的高位背离。还有种情况是,行情不温不火,成交量萎缩,出现了量价背离走势。如2001年6月大盘在2245点见顶那次量能却在萎缩,但指数还是在攀高。这些都是接近或者到了大盘头部的征兆。
4.市场氛围
在一轮牛市中,特别是到了后期,市场内外到处充满着做多的气氛和赚钱的消息。营业部里人山人海,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充斥着各种“牛市不言顶”的言论,谨慎和看空言论被抛到九霄云外。投资者争先恐后地入市,新股民开户数节节攀升。俗话说:“行情在疯狂中死去。”出现这种情景,就要警惕行情到顶,即使没到顶也离顶为期不远了。
5.外围股市
虽然我国的股市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尚处在半封闭状态中,但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使全球股市都有联动效应,因此,外围市场特别是影响全球股市的美国股市和影响亚洲股市的日本股市—它们的见顶也多少能给我们的市场有提示作用。当然,不同的市场并不一定同步,时间上会有所差异。若外围市场还在不断上涨途中,而我们的市场出现小涨或者横盘时,就要注意大盘是否见顶了。
(二)底部判断信号
1.政策信号
政策能扼杀行情,政策也可以催生行情,从而人为造出股市的底部。最典型的是1994年上半年承接上年熊市,股指一路下滑,似有崩盘之迹象。到7月29日,最低跌到325点。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结果当天大盘大涨33%,并实现“V”型反转,随后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
不过话说回来,政策救市带有迫不得已的性质,而且容易引起社会人士的诟病。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这样造就的政策底不定可靠。如2008年的大熊市中,政策出了2次大级别的救市政策,但市场还是继续往下走。不管怎么样,政策对股市的态度还是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并要以此作为重要的操作依据。特别是政策力度大的时候,更值得我们重视。如2008年的第2次救市政策,力度1相当大(服股市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中央汇金公司增持工,中,建股10票,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堪与1994的救市政策相比,随后大盘爆发强烈反弹。虽然后来股市继续探底,但离底只有100多点不到10%的下跌空间了。
2.市场信号
与头部信号判断一样,市场见底也同样可以通过这三方面进行研判:
(1)盘面感觉。股指走势疲软,盘中震荡很少,幅度也不大,总之是百无聊赖,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
(2)市场热点。市场热点几乎没有,即使偶有热点出现,也是小热点,对人气无任何吸引作用,而且大多是一日游行情,根本无什么赚钱效应,追涨往往面临亏损被套。
(3)新股表现。新股破发习以为常,即使不破发,首日涨幅也极其有限,相比市场好的时候,大大缩减。市场对新股的炒作兴趣也大打折扣,只有极少数会有突出表现,但大多也是活跃资金短炒一把。
3.技术信号
当大盘跌到一定程度后,技术指标表现在低位甚至历史低位,处于超卖、钝化甚至底背离状态。如2010年7月初的大盘底部,其7月2日MACD指标已经拒绝创出5月21日新底,也就是说,MACD出现了背离状态。从成交量看,由于在低位,场内的投资者不愿意再卖出股票,同样场外的投资者不知道底在哪里,也不愿贸然11进场买股票,从而造成了成交量的低位水平。当成交量萎缩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发生质变,包括缩到历史地量水平,再也缩不下去了,或者出现几日等量水平的情况下,要引起高度留意。另外,当主力主动进场,成交量就会放大。例如,1999年12月底的那次大底。从日K线图形上看,同样构筑了一些图形,如Ⅴ型底、W型底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接近或者到了底部的技术特征。
4.市场氛围
当股市步入熊市后,市场热情就逐步减退,而且在跌的时间越长、空间越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到了后期,投资者亏损累累,信心丧失殆尽,市场里被悲观的气氛笼罩。和牛市末期相反,市场内外到处听见亏钱的人和事。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充斥着各种“熊市不言底”的看空言论。营业部里股民稀少,门可罗雀,甚至还出现营业部亏损,证券从业人员转行的情况。到了这样绝望的程度,说明行情的起来为期不远了。
5.外围股市
上面说过,全球股市都有联动性,虽然时间节奏上有点提前或者靠后,但牛熊的大步伐大致还是相当的。比如,2008年美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那时候,我们的股市从6000多点跌到2000点下方跌幅已经非常巨大。而当美国股市在2009年1月1开始再次出现主跌浪的时候我们的股市已经横盘拒绝再大幅下跌,而事后证实,这里正是历史大底。
对大盘头部与底部判断信号的研判,并非一成不变的。需要指出两点:
(1)所谓的头部和底部只是个区域,而不是最高点和最低点。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判断是很难的,也完全没必要。我们没必要奢求卖在最高点,买在最低点,只要能掌握其大概就已经足够了。
(2)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上面五方面中的一方面做出草率的判断。为了更加准确、可靠,需要把这五方面结合起来考察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