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与股市间的相互作用
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了解人类的疯狂。”—这是被认为是他们那一代人里最伟大的人谦卑的自白。为什么他会有此感慨?答案是,最聪明的天才终究也是人。
1720年2月,牛顿将部分积蓄买入南海公司的股票。这家英国的合股公司成立于1711年,曾经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条款,而成为与西班牙南美殖民地交易的寡头。
3个月内,牛顿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了3倍,他将股票卖掉了。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一切会很完美,但那时牛顿无法从南海公司抽身了。他不安地看着那些仍然持有南海公司股票的朋友们越来越富有。7月,牛顿无法再忍受诱惑,重回股市,用700英镑的价格再次买入之前用300英镑卖出的股票。这次他不是投入了一部分的资产—而是他所有资产的一大半。
11月,一切都结束了。“南海泡沫”破了。就像经过了一场高烧,南海公司的投机来得快,去得也快。牛顿仓促卖掉了股票,最终每股股票只剩下100英镑了。要不是因为他是皇家铸币局的局长,能领到固定的工资,牛顿的下半生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
可惜那时候牛顿没看到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的《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the Crowds),这本大众心理学的杰作在120年后才出版。不过牛顿有可能研究过成功的犹太裔商人和慈善家约瑟夫·德拉维加(Joseph de la Vega)写的第一本关于股市的书—《乱中之乱》(Confusion of Confusions, [1688]1996)。在书中,德拉维加用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对话的方式展现出投机的艺术。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叙述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投机与交易。
德拉维加的《乱中之乱》很好理解。在第2段对话中,德拉维加列出了交易的4个基本原则—今天的情况就像325年前一样。
原则1:永远别建议任何人买入或卖出任何股票。当洞察力下降时,最善意的建议也有可能导致坏的结果。
原则2:每次获利之后,不要因为错失的利润而懊悔。明智的方式是享受那些确定的利润,而不是期望某一个喜欢的行情一直上涨或永远都有好运气。
原则3:交易中产生的利润就像精灵的财富。有时候它们是红宝石,有时候是煤、珠宝、燧石、朝露或者泪水。
原则4:想要在这场游戏中赚钱需要有耐心和钱,因为价格非常不稳定,而谣言又绝少是真相。那些知道如何忍受打击而没有被不幸吓倒的人像狮子,在面对恐吓时会咆哮,而不会像其他胆小的人一样想要逃跑。
总而言之,约瑟夫·德拉维加、艾萨克·牛顿和查尔斯·麦基都在告诉我们这些重要的事情:个人投资者和股市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400年来,这个问题让富人、穷人、聪明人和笨蛋困惑不已,而这也是我们本章社会体系要探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