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市场无效性的行为金融学
1968年,卡尼曼邀请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他的研讨会中做了一场邀请报告。特沃斯基是一位数学心理学家,被认为是那个时候的认知科学的先驱。这是他们持续了近30年的,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深入研究的开端。他们共同决定的特殊研究方法是不去研究人类判断的特定错误,除非他们在自己身上看到了那些愚蠢的错误。卡尼曼说:“人们认为我们在研究愚蠢的行为,其实我们是在研究自己。”卡尼曼有一句描述他们所做的研究的经典语录:“自嘲性研究。”
不幸的是,特沃斯基在1996年去世,距诺贝尔奖的颁发只差6年。因为诺贝尔奖不颁发给过世的人,因此特沃斯基的名字不在诺奖的名单上。但是卡尼曼指出自己的工作是“与已故的阿莫斯·特沃斯基通过长时间非同一般的紧密合作共同完成的”。
试图通过心理学理论解释市场无效性的行为金融学,出现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科学研究中。受篇幅的影响,这一章节就不一一列举讨论他们所有的论文,实在太多了。幸运的是,他们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浓缩在一本经典的论文集中—《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1982年)。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所有我们将看到并理解的行为金融学术语:锚定、框架、心理账户、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偏见。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个体行为是损失趋避的概念。
1979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写了一篇名为“预期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的论文。这篇文章后来成为经济学权威杂志《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上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在这之前,约翰·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顿(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44年)的效用理论被认为是个体做出经济决策的信条。效用理论假定:对个体来说,那些相关因素对选择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一一个体对风险做出判断后获得最大化的满足。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不这么认为。或许在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里,效用理论是一个有效的概念,但他们知道个体的行为不会总是处在理想化的状态。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证明了框架性的相关因素如何形成,及其在个体得出结论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中,他们让一群人来决定如何处理600人的公共健康问题。在第1种条件下,受试者被要求选择①保证200个人的安全,或者②有1/3的可能拯救600人,同时有2/3的可能救不了任何人。绝大部分人选择①项。第2组被问及从①400个人全都死去,或②有2/3的可能600个人死去,同时有1/3的可能无人遇难。从两者中选择一个。这一次绝大部分人选择②项。从数学角度来说这两个版本的选项是完全一致的。第1个版本中能保证存活的人的数量,与第2个版本中不会死去的人的数量完全一致。
大体上,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人们在做决定时会规避风险,也就是在一个可能会导致损失的情况下,人们会希望有所得而不是承担风险。在效用理论里,最终资产的价值已经被确定。而在预期理论里,基于它的核心概念损失趋避,价值是由收益和损失来决定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证明,人们不仅仅看重最终的财富有多少,同时也看重这些财富是增值了还是贬值了。
预期理论最重要的发现:个体其实是厌恶损失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用数据证明个体对损失的内疚,超过获得等量财富时的欢愉—差不多是2一2.5倍的差距。现在受欢迎的损失趋避概念,最终迫使经济学家重新思考人们做决定时的基本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