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只是表象,上市公司才是实质,你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企业状况。——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企业本身的好坏比股票价格等因素重要得多。因此,他不太注意所谓的技术分析,而是强调基础分析中对某行业、某一公司做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土的丝袜好过通讯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内在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购买。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这类似于国内投资者曾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
寻找到一个优秀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对资产的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的评估。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评估主要度量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价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未来上涨的可能性。
说到这点,我们自然会联想起高科技公司的股票。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技股曾经辉煌一时,有的美国公司甚至创下了市盈率500倍的惊人纪录,可见其股价的高涨。但是彼得.林奇却对这些创造奇迹的高科技股票退避三舍。他认为,在美国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中,成长股比比皆是,服务业表现尤其出色。餐饮连锁公司和零售公司通过全国扩张,能在10~I5年内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也就是3年可以翻1倍。这些公司不仅和高科技公司一样有高收益、快速增长,而且风险相对来说较小。他认为,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期是否走到头了,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是抓住这些成长股的关键。
彼得.林奇总是在无休止地录找那些值得投资的公司。当一家频临倾家荡产的公司有新产品或者营业额比去年好,或者某项政策对该公司有利时,他就会去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总的趋势对某一行业有利,他就会买一批该行业中的公司的股票,也许是几家,也许会多达十几家。在这种机会面前,他并不定要对一公司进行全面深人的调查分析以后才会买它的股票。他关键是先要看好这一个行业。而且林奇也不限于某类股票或行业,成长股、价值股可以,金融业、制造业也行。他要的是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达到期限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他的资产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善于以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
彼得.林奇经常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变动而改变他的投资方向,因此,麦哲伦基金的多数公司存在于他的投资组合中仅一两个月而已,而整个组合里的公司一年之内至少要被翻检一次。他自称其购买的股票中如果在3个月以后仍有四分之一值得保留的话,那就非常满意了。
企业会发生变化,竞争局面会发生变化,国家政策也会发生改变。一旦情况改变,就要采取行动。即使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变化,但股价变了也会促使彼得.林奇采取行动。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买入卖出自己公司股票的举动。他认为他们买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赚钱,所以当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大量购买自已公司的股票时,该公司很少会破产。相反,当公司管理人员大量出售该公司的股票时,则是该公司全面面临困境的时候了,除了快速出售该公司的股票外,别无他法。
彼得.林奇在自己所投资的公司中,最看好的是中小型的成长公司,因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个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亏损,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战绩。
彼得.林奇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是要思想开阔,心中不怀偏见,尽可能多研究些企业。他认为多数投资人的头脑都不够灵活,思想不够开通,偏见太多,偏重某些行业,而忽视另一些行业。殊不知“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中都会有杰出和优秀的公司。
彼得.林奇注重的是企业的根本业务,而对市场的预测、利率的变动等并不关心,他宁可投资一家不受人欢迎的行业里经营有方的企业。而不投资一家热门行业的热门企业。他认为越是热门的行业,竞争越激烈,结果大家都赚不到钱。对于他来说,企业本身才是重中之重,只要企业发展良好,业绩出众,股价是没有理由不上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