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
众所周知,巴菲特从不向他人推荐任何股票或基金,但指数基金是唯一的例外。从1993年至今,他向个人投资者推荐指数基金已不下10次。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中这样说道:“如果你不是一位职业投资者,如果你的目标不是管理资金以获得明显优于大多数人的业绩回报,那么你就需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多元化。我认为98%至99%的投资者需要尽可能地做到多元化,而非频繁地买进卖出,所以留给他们的选择就是成本极低的指数基金。”
尽管巴菲特极力向他人推荐指数基金,但他本人却从不参与。因为指数基金所代表的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他想要击败的:一个“虚拟”对手。因此,巴菲特在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除了要与全世界的投资大师一较高下外,也一直将持续战胜市场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另一个标杆。早在他管理巴菲特合伙公司时,在历年《致合伙人的信》中就经常将自己的投资业绩与道琼斯工业指数进行对比。后来,巴菲特觉得用道琼斯工业指数有点“不过瘾”,又开始迷上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巴菲特喜欢采用标准普尔500指数来“反衬”自己公司的业绩。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这样写道:“伯克希尔相对于标准普尔指数的长期表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股东能够通过成本极低的指数基金来投资标准普尔指数。除非我们每股内在价值的增长速度在未来能够超越标准普尔指数的表现,否则查理跟我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很显然,指数基金只能跟踪和复制市场的走势,却无法超越市场本身,因而并不能帮助巴菲特实现长期战胜市场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指数基金诞生的理论基础是巴菲特极力反对的一种象牙塔理论——有效市场理论(EficientMarketTheory)。有效市场理论与巴菲特所坚持的价值投资理论,在“能否持续战胜市场”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有效市场理论
资本市场是最不缺少理论的地方。在五花八门的理论中,既有正道也有歧途。作为现代金融理论体系重要基石的有效市场理论,就是其中最富争议的理论之一。正道乎?歧途乎?
一方面,有效市场理论自问世以来,对现代金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现代金融学的许多主流市场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都是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的走势是随机的,当前股票的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与价格变化有关的市场信息,所有试图击败市场的努力几乎是徒劳的。如果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除非是依靠机遇,否则任何投资者都无法取得超越市场的业绩,更不可能持续战胜市场。这意味着格雷厄姆所开创的证券分析方法其实是无效的,而巴非特和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的巨大成功,实际上只是他们“运气好”而已。
市场真的有效吗?
巴菲特对有效市场理论向来不屑一顾。他根据自己数十年的投资经验指出:“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会在大街上手拎马口铁罐到处流浪乞讨。”他还曾用一则小故事来明笑有效市场理论的无效性:两位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教授一起散步,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张像是10美元的钞票,其中一位教授正打算去捡,但另一位拦住他说,“别费劲了,如果它真的是10美元,早就被人捡走了,怎么还会在那里呢?”就在他俩争论不休时,一:位叫花子冲过太捡起了钞票,跑到旁边的麦当劳买了一个大汉堡和一大杯可口可乐,边吃边看着两位还在争论的教授。显而易见,有效市场理论并未给那些“想要战胜市场”的投资者带来真正的帮助。因为这些投资者所需要的并不是有效市场理论,面是有效的制胜策略。在这方面,价值投资无疑是更为靠谱的“实战派”。巴菲特就是在股市极度低迷时捡走了别人只敢看不敢买的廉价股票,最终成了让研究有效市场理论的教授们都无法解释的“股神”。换句话说,巴菲特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投资成就,不仅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更是利用了“有效市场”的愚蠢。
为了指出有效市场理论的“愚蠢”所在,巴菲特曾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使用大量篇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20世纪70年代,“有效市场理论”在当时的学术圈子里非常流行,俨然成了神圣的教义。实质上,这个理论认为股票分析根本就是无用功,因为所有关于股票的公开信息都已经完全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上。换句话说,市场总是无所不知。一人吃惊的是,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并不仅仅是那些学术人士,甚至还有许多投资专家和公司管理人员。尽管他们正确地观察到“市场经常是有效的”,但却得出了“市场永远是有效”的错误结论。这两个结论之间的差别如同白天与黑夜一样截然不同....然而,那些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们对这些与理论不相符的证据似乎从来都不感兴趣。的确,他们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谈论他们的理论。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人承认他的观点错了,不论他是否曾经误导过成干上万的学生。而且,有效市场理论依然是各大商学院投资理论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显而易见,宁可放弃职位也不愿意承认错误的人,并非仅限于神学家。自然而然,那些被毒害的学生们以及被其欺骗的投资专家们在接受有效市场理论之后,对我们及其他格雷厄姆的追随者实在有莫大的帮助。因为在任何竞赛中——无论是金融的、脑力的或者是体力的——在面对一群被灌输了即使尝试也毫无用途的对手时我们将占有巨大的优势。从利已的观点来看,格雷厄姆的追随者们可能应该资助这些教授,以确保有效市场理论被永远地传授下去。
力证市场无效
从理论上说,如果市场真的像“有效市场理论”描述的那么有效,则意昧着股票的价格就将一直与企业的内在价值保持相符;意味着根本不会出现股价远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低价买入机会,也不会出现股价远远高于内
在价值的抛出机会;意味着既不会出现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那样杰出的投资大师,也不会出现明显低于平均收益率水平甚至大幅亏损的投资人。那么这样的“市场”,你是否见过呢?
在巴菲特看来:市场并不是总是有效的,而且经常是无效的。而在一个经常无效的市场中,价值投资就能大显神威。而要证明这一点,巴菲特本人长期持续战胜市场的事实无疑是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当然,证据并不仅限于此。1984年,巴菲特曾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做了一个题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的演讲,以纪念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
巴菲特在演讲中回顾了50年以来格雷厄姆的“信徒”们采用价值投资策略持续战胜市场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详细地阐述了数十年来采用价值投资策略为什么能够持续战胜市场,并归纳总结出价值投资策略的思想精髓,力证了“持续战胜市场”并非天方夜谭。
巴菲特认为,投资赢家集中于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绝非偶然,只能解释为这个部落拥有与众不同的智力。而这种与众不同智力的获得,则源于他们共同的智力族长——本杰明.格雷厄姆。因此,他们虽然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买卖不同的股票,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进行投资,却有着共同的智力特征:寻找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其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并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盈利。
在演讲中,巴菲特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想要在投资上获得成功,根本没有必要学习有效市场理论,你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件事情上一评估公司的价格与价值。而为了进一步证明有效市场理论的错误性,巴菲特还以自己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经历“现身说法”。“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总市值约为8千万美元。当时的任何一天,你都能以不少F4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资产卖给t位买家中的任何一一位,其至可能还会更高。该公司拥有(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以及几家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的电视台。这些资产目前的市场价值高达20亿美元,因此当时愿意支付4亿美元的买家并非是疯狂之徒。如果股价继续下跌使得公司的市值从8千万美元跌到4千万美元,那么它的β值将会升高。对于用β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价格跌得越低则意味着风险变得越大。这确实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一般。我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用4千万美元会比用8千万美元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风险更高。事实上,如果你能够买进好几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并且精通企业价值评估,那么以8千万美元买入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特别是分别以800万美元的价格买进10种价值4千万美元的资产,基本上是毫无风险的。”
在演讲的最后,巴菲特打趣地说道:“如果投资者都转向价值投资战略便会让自己失去这一优势,因为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但他认为这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这个秘密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大卫.多德出版《证券分析》一书之后就已经广为人知了,到目前为止已经流传了50年。然而在我应用价值投资的35年里,我却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着一种偏执,就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巴菲特坚信股市中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仍将继续存在,面基于格雷厄姆与多德价值投资策略的投资人仍可继续利用“有效市场”的愚蠢去持续战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