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巴菲特解散了合伙人基金之后,他的投资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从1971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便可以看出,他叙述投资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我认为,他的投资原则是没有任何改变的,只是随着资金规模的日益增加,他的投资格局发生了改变而已。更多的时候是从控制类投资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基金管理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人都想学习巴菲特,但是却总学不好,每当投资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以价值投资在中国失灵为由,却没有认真思考何为价值投资。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学不来巴菲特的方法?我想这跟每人的资金量级有关,以大部分所谓散户的资金量级而言,其实比较适合运用巴菲特合伙基金的投资方式,甚至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也一样。而1970年后巴菲特配置资金的方式,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规模,通过控股一些能产生大量现金的公司来运作的,因为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供给购买企业或股份,所以配置资金的格局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在巴菲特控股伯克希尔后,他的价值投资方法依然如故,不过在信中向股东们展示的重点从从前的主提投资组合内容,到主提公司运营利润罢了。最大的本质飞跃在于他很早就购买了能产生大量现金以及浮存金的保险公司,从而让他能不断地购买优质的企业,而优质的企业又会制造大量的现金,如此良性循环,造就了日后的巴郡帝国。
弄明白了这点,相信投资者就会更加务实地思考自己的投资组合了。其实并不是一定都得像巴菲特那样买入并终身持有,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他所处位置和境界的缘由的,当然如果买入并持有具有利润最大化的效益,那么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不要被这种神化的造作误导了自己,说不定由于这样的限制,最终会导致小规模的资金反而跑不过大规模的。
另外,在《2》里,除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外,下篇中《巴菲特在圣母大学的演讲》也相当有价值。我原本一直苦于弄明白在菜鸟阶段每天应该做些什么,但通过“听”了巴菲特的演讲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无非很简单:阅读大量的商业出版物,阅读成千上万份财务报表,仅此而已。每天阅读四、五个小时(这个阅读量估计是属于60岁时的巴菲特的),一周工作六天,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