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职业生涯与相悖的价值观
青年巴菲特同学虽然凭借超凡的投资能力,个人资产在疯长,但在事业方面并不顺利。
遭到格雷厄姆的直言拒绝,不能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巴菲特却已经下决心成为一个股票经纪人,就在家乡奥马哈,这个远离华尔街的地方。
这是非同寻常的决定。按照当时的一般常识,如果你想在股票市场上赚到钱,纽约才是最适合的地方。所以,即便不能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巴菲特的次优选择应该是在纽约的大型投资公司工作,在华尔街找个大平台。但是巴菲特有自己的原则。远离华尔街的条条框框会让他觉得自由。
还记得吗?巴菲特10岁想通的:为什么挣钱?他要为自己工作的自由!
回到奥马哈,巴菲特在“巴菲特-福克公司”工作。他的工作是推销股票,同时打理自己的资产。
他从来不需要什么动力去推动自己努力耕耘自己的资产。他不时翻阅多德和格雷厄姆的书,以得到新的启示。他不分昼夜的查阅手册、汲取知识。
“我一页一页地查阅《穆迪手册》,内容涉及工业、运输、银行以及金融,总共10000页,而我查阅了两遍。我确实每个行业都看。”
即便如此沉浸于寻找股票的游戏里,巴菲特也不愿意仅仅是个投资者,或者仅仅是个推销员。他效仿本杰明.格雷厄姆,做一名教师。于是,他和奥马哈大学签约,教授夜校课程。
他给这门课起了一个谨慎的名字“稳健的股票投资”。站在教室前面,巴菲特容光焕发,他在地板上踱步,语速飞快,学生们努力避免被涌向他们的洪水般的信息淹死。尽管巴菲特具备扎实的知识,他从不向学生保证他们会变得富有,或者听他的课就能获得特别的业绩,他也没有自我吹嘘在投资方面的成功。显然,他很受欢迎。卡耐基课程的训练,就这样产生了作用。
在事业方面,巴菲特则经历了三个挫折。
其一,经营加油站失败。
他和国民警卫队的朋友合伙买了一个加油站。而附近的另外一家加油站生意总比他们的好。这让他们发疯。巴菲特甚至动员姐夫,每个周末过来帮忙,清洗挡风玻璃,做任何他们可以做的去吸引新顾客。然而司机们还是继续去街对面的加油站。巴菲特认识到,那个加油站的“主人很成功,很受喜欢。每个月他都能击败我们。就在那时,我知道了顾客忠诚度的威力。那个家伙可以永远经营下去,他有老主顾。而我们却无力改变那种状况。”
“我买加油站是最愚蠢的一件事——我损失了2000美元,那时对我而言,这是一大笔钱,我还从来没有遭受过真正的损失,这很令人痛苦。”
其二,股票投资并不总是很准。
他买过一个纺织公司的股票,作为股票推销员他还介绍给许多人买这只股票。但是,这次投资失败了。
其三,工作并不适合他。
作为股票经纪人,客户越是进行频繁的股票交易,经纪人赚的越多。这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相悖。正如他那句名言,“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你最好10分钟也不要持有。”
经纪人的收入是以营业额而不是建议为基础,“他的收入是以他卖出去多少‘药’为基础计算的。你会去一个收入完全与开了多少药挂钩的医生那儿吗?”巴菲特认为这个行业天生就有利益冲突。当然,今天中国的医院就是这样的。
另外,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与他的价值观相悖。
“我不想蒙蔽客户,我从来不会将我不信任或者我自己没买的股票卖给客户。另一方面,其中有未公开的利润。如果有人就这些问我,我会告诉他们。但我不喜欢这样的事,我想和我的客户在同一边,所有人都知道进展情况。而一个推销员出于(职业)天性是不会那样做的。”
他更愿意管理他们的钱,而不是卖股票给他们,这样他的利益就和客户的利益一致了。
工作上的不如意,并没有影响巴菲特对投资的研究热情。
1952年春天,他写了一篇《我最喜欢的证券》,这篇文章解释了他的投资思想。文章发表之后,吸引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的注意。这个人名叫罗森瓦德,他掌管着美国证券公司。罗森瓦德跟格雷厄姆联系,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给了很高的评价,于是罗森瓦德给了巴菲特一份工作。巴菲特太想接受这份工作了。但是,他没能获得国民警卫队的批准。
此后的两年,巴菲特一方面打理自己的投资,一方面开展他不尽如意的股票经纪人事业。
两年间,巴菲特一直和格雷厄姆保持通信来往。他还定期去纽约走访格莱厄姆-纽曼公司。
他总是设法去见格雷厄姆,他很坚持。
终于在1954年,格雷厄姆和他的合伙人纽曼向巴菲特敞开了怀抱。巴菲特欣然接受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这一次,国民警卫队同意了。